港阜社区干部每天的“必修课”
斜桥镇港阜社区内,所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每日都有至少一小时的走访“必修课”,3年间把十余个村3000户近6000村民团结成了“好朋友”,把新生的乡镇小高层安置区培育成了和睦文明的现代化社区。
“多亏了你们这群小年轻,隔三差五地到我这唠嗑谈心、询问困难,真的很感动!”昨天,家住A区5栋的蒋奶奶见到90后社区服务站副站长刘燕再次上门,脸上笑开了花,告诉刘燕自己身体好多了。
刘燕手上拿着《港阜社区便民服务联系簿》,询问蒋奶奶病情恢复情况,了解老人新的需求。不久前,刘燕走访得知独居的蒋奶奶身体不适,立刻致电医生咨询,与刘燕同行的热心居民朱明珍,则主动请缨带老人到医院。
60岁的朱明珍是7栋住户,她经常帮忙照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义务为小区修剪绿化。她2015年从永庆村拆迁入驻港阜社区。当时,她因无法适应高楼居住环境,一度郁郁寡欢。刘燕发现了,每天抽出时间陪朱明珍聊天,渐渐地,二人成了好朋友,朱明珍变得开朗了。她遵守着不同于村落里的社区生活秩序,也沿袭了过往爱串门的习惯,经常走到社区服务站,和年轻人们唠家常,熟悉社区里的人和事。朱明珍上门为老人洗衣、打扫、看病,自愿在社区内巡逻,希望能为社区做点贡献。
自2015年,港阜社区正式投用起,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是一支年轻的团队,每位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安排合适的时间,前往各自按楼栋网格划分的走访区域,抱着与居民“交朋友”的心态,花上至少一个小时,入户走访巡查。此举塑造了社区的“亲友圈”面貌,及时解决了“居民朋友”们的各种需求。
“想不到社区早把解决车位问题,提上了日程”“而且这么快就有回音”……提起社区车位,社区1~4栋的居民不吝赞扬。去年下半年起,随着小区入住量的增多,原本规划在1~4栋区域的车位逐渐捉襟见肘。负责在该区域走访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徐鹏炼,收集了居民们的意见。在启动建设的手续准备期内,王汝余、王荣华、顾浩忠、张秀其等居民将地面停车位诉求反映到居民议事点,徐鹏炼当场反馈答复“社区已和镇、相关部门对接”。今年年初,崭新的30个地面车位完成建设,不负众望地出现在1~4栋楼下。
走访中,居民们反映留守儿童假期生活枯燥,社区开设了“假日课堂”;一些住户担忧高层突发事件,社区便连年定期举办消防、地震逃生等各种演练。崭新的社区形象迅速展现,品牌“假日课堂”影响力辐射周边村、居,社区在2018年初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工作人员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面对的却是离开村庄的中老年村民。传统的社区管理行不通,‘管理模式’转向‘服务模式’才是突破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卫松告诉记者,每天一小时走访是社区管理的妙招。社区内最初出现的破坏绿化种植蔬菜、河边私搭跳板洗衣洗菜、高空抛物等“安置区通病”,已不复存在。喜人的是,居民自治意识快速觉醒,很多“居民朋友”在走访中表达出参与社区服务、帮助邻里的强烈愿望,2017年3月份,一支170余人的居民队伍在民政局注册成为“港阜社区志愿者协会”,居民志愿者以主人翁姿态,以自身言行为社区其他居民做榜样,建设起属于社区的独特“德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