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渡江突击营集结地 而今美丽乡村名远扬
图为美丽的益民村。马钰超摄
历史钩沉
1949年4月20日上午,渡江部队第28军第82师245团1营在新桥镇益民村前吉盛圩集结。245团是战斗力较强的82师主力团,一营是该团的渡江突击营。作为“先锋刺刀”,隔天,一营的战士们将采取强攻与偷袭相结合的手段由上六圩港出发,向申港口进发,为后续部队做好重点突破。当天上午,团首长到突击营给渡江突击排慰问,他给每位战士都献了一朵大红花,战士们喜笑颜开,决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我给渡江战士缝过棉衣,补过鞋子,还给渡江的船做过船棚。”今年94岁的赵玉华,原是泰兴人,8岁被人贩子拐到靖江新桥镇,卖到一户地主家做丫鬟。成年后赵玉华嫁入益民村,一年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一家三口原本过着清贫却温暖的生活,谁知,没过几年好日子,丈夫就被国民党抓壮丁带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1949年春天,听说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24岁的赵玉华,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妇女联合会。之后,她被推选为片区妇女联合会联络员,带领全村的妇女用毛竹和芦苇,为渡江船只编制简易船棚。1949年,赵玉华的儿子赵兰春只有4岁,如今只模糊记得“村里的大晒场上全是战马,家家户户的竹林里、院子里都住满了人”“渡江的时候炮声很响!”
在赵玉华、赵兰春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当年解放军驻扎过的地方。
70年时光荏苒,这里已经变成一片绿树掩映下的小洋房。上世纪70年代开挖的人工港在屋前川流不息。宽敞的通村大道上,早已“洗脚上岸”的农妇牵着咿呀学语的孩童,信步闲游。港里的水取自不远处的长江,江水在堤外一年年东流,芦苇在港边一岁岁生长,当年渡江战役的木船载着解放军,就是隐蔽在这样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中,待夜幕为神兵披上伪装后,发起总攻,冲向江南。
如今,益民村在时代大潮中勇敢搏击,年轻一代走出村庄,到外面的大世界里洗练淘金,村里也落户了一批个体工商户、大型工业企业。有了32个工业企业、12户个体工商户以及约10个现代农业基地的经济支撑,2016年益民村率先在全市制订“美丽乡村”规划,村里先后建起了村部便民中心服务大楼、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便民健身场、图书馆、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村里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四次大型文艺演出,场场观众爆满。广场上的14块宣传栏定期更新各类文化、卫生、农业科普知识。在这里,公新公路穿村而过,村民们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公交车。平日里晚饭后,时髦的村妇们三五成群,到健身广场上跳广场舞。乡间小道上,也都是散步、遛狗的老大爷、老奶奶,好不热闹。
2017年,益民村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宜居的环境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种养殖能人。几年间,村里陆续建起总面积达980亩的围埂养殖项目,村民们过上了“拿土地租金”的潇洒生活,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养出了无公害的“吉盛”牌沼虾、绒鳌蟹,还有颇受食客老饕追捧的虎头鲨、芝麻鱼、脆肉鲩鱼等,亩均产值近万元。
2018年,益民村村域范围内企业开票销售高达1.41亿元,其中一家名为杰达制衣的公司还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并缴纳五险,不少村民都在这家公司工作,生活小康,村里的私家车多达上百辆。
益民村党总支书记陆锡良介绍,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村里的工业企业发展红火,现代农业也有声有色。每逢双休日,住在城里的年轻人都拖家带口来到村里的农业基地钓鱼、烧烤、休憩,在江风习习中享受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