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河警方“四化”举措助推社区警务“四个转变”
今年来,清河分局不断探索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新模式,切实采取“四举措”助推社区警务“四个转变”,积极回应了广大群众对社区警务新期盼、新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组建专职化社区警队,助推职能职责由“综合型”向“专职化”转变。 配备专职民警和协勤,组建专职巡逻队,理顺职责,找准定位,充分发挥社区警务专职作用。按照《清河分局社区民警和协勤工作职责》、《清河分局社区警务工作主要内容》等要求,明确社区警务职责,量化社区警务工作标准,明确社区民警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按照《清河分局社区民警和协勤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科学设定考核项目和标准,重点考核社区警务“五率”,倒逼社区民警扎实开展社区工作。
二、健全网格化立体防控,助推巡防体系由“零散型”向“扁平化”转变。 按照“1室2警N区”的模式,将社区网格化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警区,每个网格警区设立1个社情民意观察点,物色1名信息员,在社区形成一张由若干个网格区构筑的防控“面”,真正把防控工作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同时,协调环卫、城管、小区物业等部门,整合停车收费员、环卫工人、小区保安等社会巡防力量,要求上岗必须佩戴“红袖章”标记,联合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全面打牢社区防控支撑“点”,社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5.6%,治安案件同比下降42%。
三、精细化管理基础信息,助推情报信息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按照“街不漏巷、巷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要求,实行错时工作制,滚动式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对“淮安市标准地址综合管理”信息开机见图、见图知房、见房知人、见人知情;将特殊人员分为弱势群体、重点人员、高危人员、特种行业人员等4大类20个小类,按照“常住人口一般管理、工作对象日常关注、高危人员重点管控”思路,建立与实际居住地交叉管控、与用工单位双向管控、与主要活动场所跟踪管控的“三控”模式。另外,建立信息情报收集专项资金,实行社区警务信息情报积分管理激励机制,提高社区信息员、治安积极分子以及“红袖章”治安志愿者等社区治安协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今年以来,共收集有价值信息540余条,获取涉稳信息160余条,协助破20余起案件。
四、实施温馨化亲民服务,助推民生定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完善便民服务举措,关注百姓民生,使社区警务成为服务群众、拉近警民距离的前沿阵地。通过发放“警民联系卡”,提供延时、错时、上门、预约服务,让前来办事群众不走弯路;从身份证明、户籍核实、政审、暂住证办理等入手,减少办事环节;利用调查走访、送证上门的有利时机,向群众开展防范宣传和警情通报。今年以来,社区警务室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5200人次,代办服务1100人次。同时,建立网上警务室、警务室微博、警民联系QQ群、微信平台等沟通平台,宣传法律法规,通报辖区警情,与网民互动,接受咨询,答疑解惑,发布服务民生、便利群众的新举措,最大限度方便和满足群众需求。截止目前,通过网上服务平台回复群众2600人次,征集建议14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40余件。员160余人次,受到社会好评。(淮安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