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老苏州过出多种滋味 苏州有许多时令食物上市
清明节吃青团是老苏州传统,图为横街一家青团店生意非常火爆。
袁艺
中国江苏网4月4日讯 “清明”即清洁明净之意,古书云“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经过了漫长的冬日,至此气候温暖,草木萌发,大自然变得既清且明,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而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清明节与寒食节仅相差一两天,后来寒食遗意尽入了清明,现如今清明节,苏州有吃青团子、焐熟藕、烧野火米饭及上坟扫墓等习俗,其实都是古代寒食节的传统。
吃什么
碧螺春、螺蛳、马兰头、青团子
清明节前后,苏州有许多时令食物上市。
苏州的茶叶素有盛名。宋代时最出名的当推白云茶,此茶产于虎丘,因它每于谷雨前抽芽,所以被人唤作“雨前茶”。现在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是洞庭东、西山所产的碧螺春,因有“吓杀人香”,古时苏州茶农们在采摘季节,沐浴更衣,不用箩筐,而是将采下的茶叶尽数盛于腰怀之间。周瘦鹃曾有《苏州好》词,专述碧螺春茶:“苏州好,茗碗有奇珍。嫩叶喷香人吓杀,纤茸浮显碧螺春。齿颊亦留芳。”
苏州山野多竹,近来雨后春笋蜂拥入市,还有田野间的苜蓿“金花菜”开遍荒野四郊。农历二三月,也是马兰头上市的日子,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有清热止血、抗菌消炎的作用。苏州多水,除了鱼虾,还多产螺蛳。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为此时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清明前的螺蛳赛人参”之说。
苏州在清明前后要吃的点心有青团子、酒酿饼、草头饼、焐熟藕等,除了在市场上购买,巧手的主妇们会在家动手烹饪这些节令食品。
做什么
门插桃柳头戴柳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曾在《夜航船》中谈到苏州人插柳、戴柳的习俗。在俗语“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中也可见一斑。旧时清明前后,苏州大街小巷都有人叫卖柳条、桃枝,水乡人将之买回家或插于门边,
或系于门框,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人们只要看到门前的桃柳,就知道清明节到了。而到野外去踏青的儿童、妇女,则会“戴柳”,就是把折下的柳枝条圈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据说可免虿毒、避厉疫。清明前后也是播种的时节,插柳、戴柳的风俗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息息相关。据《苏州风俗》记载,农村人在门外插上柳条,传说有预报天气的功能,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前几日,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80岁的好婆何仲芳在邻里间发起了一场“门插桃柳过清明”的活动。作为民俗爱好者,她希望让新老苏州人更好地了解过去的老传统,度过一个原汁原味的苏味儿清明节。
去哪儿
放风筝、扫墓、迎神赛会
清明前后,江南水乡一派桃红柳绿,最是赏春好时节。苏州人将风筝叫做鹞纸或鹞子,过去太湖流域清明还有放断鹞的习俗,即在放鹞子时,将风筝线割断,有将一年晦气让风筝带走的寓意。拔河、荡秋千也是清明期间盛行的活动。迎神赛会,苏州人俗称“出会”,过去尤以清明“山塘看会”最为隆盛。
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苏州人清明上坟扫墓,不敢怠慢,特别是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人家,要“过新清明”。新婚夫妇,要一起去上坟,称为“上花坟”。
如今清明祭扫活动也有了新义,祭扫烈士陵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周末,金阊新城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苏州烈士陵园进行清明祭拜先烈扫墓活动。孩子们向烈士敬献鲜花,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少年梦”而不断努力。平直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清明前夕前往车坊肖特纪念馆,悼念这位为援华抗日奉献了自己年仅27岁生命的美籍飞行员。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