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纪念馆唱响和平之歌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家属和幸存者家祭寄哀思
昨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小银星合唱团合唱《紫金草的故事》。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乐涛摄
新华报业网讯 清明,南京,阴云含悲,翠柏挺立。4月4日上午9点半,夏淑琴、向远松、杨翠英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幸存者及后代共50多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前祭拜亲人。这是名单墙前第21次清明祭奠,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的第二场民间追悼活动,今年首邀日本友人、《紫金草的故事”歌曲词作者大门高子与南京小银星合唱团合唱和平之歌。
在纪念馆名单墙前,每一片菊花瓣都铭记着1937年末的那段历史。当年被日军屠杀的很多南京民众无墓无碑,只有名字刻在名单墙上,供后人凭吊和哀思。今天,亲人们口中念着、双手摩挲着刻在墙上的名字,献花,点烛,磕头。88岁的向远松老人说,“侵华日军当年制造的人间惨剧罄竹难书,后人永远不能遗忘。我要向所有死去的同胞说,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你们安息吧!我们的孩子们啊,也一定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每到清明节,很多幸存者和遗属祭奠亲人都会聚到纪念馆名单墙前。收集遇难者名单并为其建造名单墙的创意,是1993年开始实施的。1995年12月建成时,名单墙长43米、高3.5米,刻有3000个遇难者名字,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此后,经4次镌刻,名单墙上现刻有10505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对于这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家属来说,名单墙上铭刻的家人名字,就是一个记忆的依托,寄托思念的载体,也是他们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在“名单墙”前举行家祭,不仅是为了寄托哀思,更是提醒后人勿忘历史、传承记忆、维护和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清明是追忆逝者的时节,能够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地方参加清明祭扫活动让我感慨万千。”日本友人大门高子专程从日本赶来参加祭奠。“花的种子哟,来自大海的彼岸,带着期待哟,在这里生根开花。和平的花,紫金草……”《紫金草的故事》用深情舒缓的旋律、感人而优美的词曲表达了一名经历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对战争的反思、对中国人民谢罪的深刻忏悔和对永久和平的强烈愿望。
二月兰是南京的一种野花。1939年,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将花种带回日本培育,并取名“紫金草”。经山口和他的后代不断努力,紫金草种子在日本的多地生根发芽。如今,紫金草成了寄托中日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心愿的和平之花。被这段史实感染的日本词作家大门高子女士创作长达1小时的组曲《紫金草的故事》,并组建紫金草合唱团,10多年来巡演上千场,用歌声唱响和平、反省战争。大门高子女士说,自己出生后10天,家乡遭美军轰炸,是妈妈抱着她跑出火海。后来她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在给孩子进行和平教育过程中,接触到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包括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慰安妇等史实,深感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不知多少人被夺去生命,不知多少人的人生遭扭曲,这些真相要告诉后人。”
“爱花、爱唱歌、爱和平”是紫金草合唱团共同遵守的信条。大门高子坦言:“我来中国30次了,每到中国必到南京,必到纪念馆。刚来南京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敢说日文,我担心会有人打我。后来我发现南京人很友好很宽容。我更坚定决心要不停地告诉更多的人那段历史真相,尤其是日本年轻人,要他们记得日本人曾犯下的战争罪恶和错误。这么多年来,我们紫金草合唱团在日本唱,今天,我们和南京的孩子一起唱,我们还会到世界很多地方去唱,唱的是和平的呼声和心愿,不管是哪国人,都爱好美好的东西,人心是互通的。”
记者注意到,当天在场的许多人衣服上都佩戴着一枚四瓣紫金草徽章。张建军介绍,这枚徽章是纪念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设计的。“希望这个清明节,大家一起传递和平呼声。愿逝者安息,和平之花盛开。”
祭奠仪式后,南京特教学校美术系的同学们献上书有“生者警醒、逝者安息”的纪念花圈。一些学生、部队官兵和市民也纷纷献花悼念大屠杀遇难者。在张纯如雕塑不远处的和平公园内,一片淡紫色的紫金草在春风里怒放,安静、美好又顽强。本报记者沈峥嵘
原标题: 原标题:清明祭,纪念馆唱响和平之歌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