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深水区:改革大力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改革进入快车道
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逐步从总量管理向结构管理过渡,为经济增长的质和量协调运行释放新的动能。在经济转型期,前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化解。
作为改革重头戏的简政放权是今年诸多会议屡屡被提及的“热词”,今年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一半以上都提及简政放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随之108项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的审批事项被明确取消和下放。“有形之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行政管理,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简政放权不断向纵深推进,朝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及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方向大步前行。
经济新常态下,新一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幕已经拉开,备受关注的地方举债机制问题得到进一步明确。《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允许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明确了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开明渠、堵暗道,有力推动地方债走向阳光化。
为完善税制,发挥税收杠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税制改革稳步推进。今年税制重点改革,包括营改增试点继续扩围,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促进能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资源税改革在今年迈出重要步伐,自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同时清理相关收费基金。在国际油价低迷的背景下,我国两度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促进能源合理消费。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创新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实施定向降准;不对称降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存款保险制度方案公开征求意见……金融体制改革稳健推开,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背景下,理顺扭曲的价格机制付出的成本较小。我国抓住当前物价水平稳定的有利窗口,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和交通等价格改革,促进能源等重点行业改革和服务业发展。
此外,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上海自贸区试点逐步深入,多层次创新经验不断积累,意在积聚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齐头并进的多路改革举措,政策效果已经得到初步显现,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作为简政放权重大举措的商事制度改革,3月1日起实施以来,最低注册资本金的取消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新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显示,商事制度改革以来,3月至10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63.66万户,同比增长15.20%。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251.46万户,增长56.20%。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3万户。
目前“营改增”已覆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研发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广播影视多个现代服务业。2014年1至9月实现改征增值税2039亿元。今年新纳入试点的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实现改征增值税478.7亿元。其中,铁路运输业315.8亿元,邮政业2.6亿元,电信业160.3亿元。税制的进一步完善,有效消除了相关行业重复课税的弊端,为企业减轻了税收负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今年的金融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对称降息,有效调节流动性供应,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合理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汇率预期分化。金融改革为经济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货币和金融环境。
天然气、水阶梯式价格的实施,理顺了扭曲的资源型公共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杠杆促进消费者节约能源意识的提升,同时兼顾了低收入者的利益。
未来改革将继续加码
改革是为了找出更好地适合生产关系途径从而释放更多生产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结构管理的转型期,通过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已是一大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可以预见,各路改革将会继续加码,让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今后,生活类服务业、建筑业和不动产营改增将会逐步向全国推开,并适时将金融保险业和其他行业纳入进来,实现全覆盖。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是资本占比的多寡而重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各路自贸区或将陆续推进。
金融改革将会继续稳健推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同时防范好各类潜在的金融风险,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信号显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战略将是明年改革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