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70华诞】传承淮海战役精神 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12.03.2019  09:01
【献礼70华诞】传承淮海战役精神 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 新华报业网
【献礼70华诞】传承淮海战役精神 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pic.xhby.net

油画《淮海战役》,由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陈列于淮海战役纪念馆内,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荣获金奖。画布周长一百五十米,高二十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全景画。图为画作局部。

  70年前,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新中国曙光已现。

  70年后,这片热土打响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役,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近在咫尺。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闭幕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第一站来到江苏徐州。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阳春三月,天气温暖而明媚。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记者来到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探寻淮海战役伟大胜利所构筑的穿越时空的精神高地。

   听党指挥

  信仰忠诚方能凝心聚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之下,一片园林郁郁葱葱。苍劲挺拔的雪松,数十年如一日静静地守护着烈士的忠魂。拾级而上,五六分钟工夫,雄伟高大的纪念塔已庄严矗立在眼前。阳光下,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纪念塔两侧的浮雕,生动展现着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英雄画卷——

  思绪顿时飘至71年前那个冬天,淮海大地硝烟弥漫,英勇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军队,以气吞山河之势发起了这场战略大决战。这一伟大战役,打出了“饮马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有利态势,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这一伟大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这一伟大战役,3万多名将士、49位团以上干部献身疆场,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步入占地2.5万平方米的淮海战役纪念馆,近3000件文物、照片和艺术作品讲述着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不朽风采。纪念馆里的一处模拟场景,真实再现了“十人桥”的英雄故事。1948年11月8日夜,华野9纵27师79团在追击黄百韬兵团时来到堰头镇(今新沂市草桥镇),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流挡住去路。1排3班的战士们在副排长范学福、班长马选云带领下,跳进刺骨的冰河,用木板架起人桥。500名战士从他们身上通过,歼灭对岸守敌。战士们说:“十人桥,是咱通向胜利的桥。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比忠诚,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蒋越锋深信,一场战争里,军人具有什么样的信仰特别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谁扛枪、为谁而战、为谁流血牺牲。

  纪念馆从2014年开始的抢救性采访,为我们留下了淮海战役亲历者的讲述。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着信仰的力量——

  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淮海战役时在华野2纵5师13团任连文化教员,他说:“执行命令就是胜利!

  原华野特纵坦克大队炮长邹远根说:“不管做什么,我都坚持这个信仰——永远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

  原华野4纵10师政治部组织科彭启说:“我们是为祖国而战,为和平而战,为解放劳苦大众而战,没有这个信仰就不会有战斗力。

  ……

  听党指挥、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步调一致。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子弟兵,从入伍那天开始,就坚信自己忠实代表着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信自己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一定能够得到解放,坚信自己将为此奋斗一生。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民心所向

  不忘初心方能势不可挡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厅,一根1.2米长的小竹竿,刻满了鲁苏皖三省88个地方的名字,记录下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线图。这根竹竿是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它的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共产党员唐和恩。

  “等全国解放了,我得把这根竹竿拿给子孙们看,让他们知道当年咱老百姓都去哪儿支援前线了。”淮海战役中,唐和恩是543万支前民工的典范。这场艰苦卓绝、众志成城的大决战中,543万父老乡亲倾尽全力支援前线,每名解放军战士身后有9位民工配合保障。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称赞,这是“人民的胜利”。

  当年,解放区连年遭遇天灾、土地歉收,人民缺衣少食,却为何仍勒紧裤带,把粮食供给子弟兵?答案在“民心”。“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老百姓正是在这样的歌谣声中,推着小推车冲向战场。他们长途跋涉,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车轮滚滚,夜以继日,不辞千辛万苦,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哪怕冻掉脚趾、冻残双腿。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顾永兴一语道破:“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了群众,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人民群众是真心实意地支持这场革命战争。

  淮海战役发起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华北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把支援战争的伟力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时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刘瑞龙在日记中写道:“人民认识到共产党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打败蒋介石,才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支援前线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当战争和自己生死存亡有关的时候,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战争中去。

  人民的支持为战争的胜利凝聚了磅礴力量。但用好这股力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500多万民工,当年是怎么能够组织得井井有条的?”淮塔管理局编研文保处处长贾萍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她回答道,对支前群众的动员与教育、组织与管理,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灵魂。村里举办动员讨论会,大队开展文娱活动,担架团组织民工俱乐部,利用一切场合争取群众的支持。对支前民工有制度保障,有供给标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培训材料、优抚政策,老百姓觉得人民军队是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看。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把人民幸福放在首位,这颗初心早已播下胜利的种子,只等时机一到,便怒放出制胜之花!

   敢于决战

  不畏艰险方能砥砺前行

  “奇迹的战役”“不可思议”,这些褒奖,是斯大林、蒙哥马利等军事统帅对淮海战役的评价。这些戎马一生的将帅们真正想问的,恐怕是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强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何敢于决战?

  战前形势厅里,一幅幅复杂的军事图纸,都指向了一个事实:淮海战役之前,解放军在兵力、装备、战略形势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战略决战的条件并不成熟。然而,敌强我弱压不倒人民军队,反而激发了解放军敢打必胜的昂扬斗志。

  决战决胜、敢打敢拼的背后,是科学理性的判断。电报记录了那段历史:1948年9月,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即向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他后来回忆称,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大决战势在必行。考虑到后勤供应条件,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徐蚌地区,大部分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好,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

  蒋越锋介绍说,淮海战役开始阶段,作战规模并不大。中央军委将战略判断与战场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顶层指挥与一线作战实践紧密结合,最高决心与前线将士革命热情紧密结合,果断作出了“隔断徐蚌线,歼灭刘峙主力”的重大战略决策,达成了战役运筹上的高度上下一致。战区指挥员有全局意识,中央军委能够从谏如流,“小淮海”最终演变为“大淮海”。

  年已九旬的申维清,淮海战役时是中野六纵36旅100团某炮兵连的战士。淮海战场上的一幕幕,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在双堆集修战壕时,一块弹片击中我的肚子,我扒开衣服,血淋淋一片,好在弹片打到皮带上,只有一半进入身体。”申维清忍住疼痛,撑开肚皮,硬是把弹片拔了出来。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

  镌刻在墙壁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更记录了这场大决战中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故事:郑星勇烈士牺牲了自己,抢救了伤员。王有高烈士说:“伤了我右臂,还有左臂!”张树才烈士抱着炸药包,拉开了导火线,拼着全身力气直向敌人地堡扑去……

  “淮海战役的决战意识,对今天极具启示意义。”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教授宋孝和说,困难和矛盾从不会自行消解,打算“万事俱备”再去解决困难,恐怕等不来那股“东风”。在困难面前,慌张、害怕、逃避毫无用处,解决困难的钥匙,往往就在困难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一定会面对外部挑战。淮海战役精神教会我们,无需被一时一事的力量对比所迷惑,只要坚定信心与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胜利就在前方。

  “为有牺牲多壮志”!瞻仰完淮塔蓦然回首——正对纪念塔的远方,一列驶出徐州站的高速列车正在加速。70年,“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革命先烈为之浴血奋战、为之牺牲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美好追求,正在淮海大地化为生动现实。

  岁月流逝,历史走过的足迹不会磨灭;时代变迁,淮海战役的精神永放光芒。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让我们从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打赢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新时代的“淮海战役”,昂首阔步前进。

  记者 孙敏 袁媛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