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财政构建“三公经费”监管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淮安市财政局从制度建设、预算监管、信息公开等多角度入手,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在斩断“三公经费”开支扩张渠道的同时,力促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今年淮安市市级“三公经费”预算1.2亿元,比去年下降7.5%。
一是加强财政制度建设,从源头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规模。 依据中央、省、市委有关文件规定,对现行财政制度文件要进行清理规范,及时修订车辆、会议、财务等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淮安市党政机关外宾接待经费管理细则》、《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因公短期出国培训费用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规范经费管理。建立与纪委、编制、组织、人社部门信息沟通核对机制,按照部门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和有关财政供给政策、定额标准编制,严控财政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对“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实行单独列报预算,严格按各项支出定额标准编制预算,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规模。
二是扩大阳光公开范围,与社会各界一道强化预算执行约束。 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大力推进“阳光财政”建设,以广播电视、门户网站、淮水安澜、官方微博等平台为依托,拓宽财政信息公开渠道,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财政工作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进一步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全面推行财务预算公开,做到总量、审批、内容全程公开。主动接受党内外监督,聘请人大、政协、社会监督员对机关部门工作人员、“三公经费”开支实行全面监督,让“三公经费”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创新财政管理手段,用多方位财政监管措施促进资金绩效提升。 加快推进公车改革,建立财政、人社、地税、审计四方联网系统,强化公车配备信息系统应用力度,构建公车保险、加油、维修、处置“四统一”监管模式,规范公车日常管理。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公务卡结算报销制度,将部门一般性支出费用纳入公务卡结算范畴,规范公务报销行为。加强审计监督,将“三公经费”纳入重点审计范围,对“三公经费”支出水平高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部门和单位,实行重点审计或专项审计,增强“三公经费”使用的绩效意识。
四是加大督查监督力度,汇聚多个部门的行政合力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市财政局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部门预算执行中“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在各部门各单位自查基础上进行重点检查,检查面不少于三成,对在“三公经费”管理中骗取财政资金,假公济私、奢侈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做到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风险监督机制,促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