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抗战老兵陈廷儒:抗战英雄 淮安荣耀
9月3日,102岁抗战老兵陈廷儒在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
中国江苏网9月6日讯9月3日,盛况空前的胜利日大阅兵,举世瞩目。在大阅兵中亮相的抗战老兵方队,平均年龄高达90岁,而这其中最年长的老兵,是今年已经102岁的涟水籍英雄陈廷儒,他在方阵的位置是第一车、第一排、第一座。
当视屏上那位身穿新四军军服、胸前别着军功章的老兵特写镜头出现时,涟水县东胡集镇姜垛村的陈佃春禁不住泪流满面:“是他,我的老父亲!”
家人心目中的传奇人生
“父亲革命一生,值得自豪,为他骄傲!”陈佃春今年67岁,对父亲的传奇经历也只是从其他人的口中零星听到一些,“他手脚灵敏,好几次遭敌人抓捕,他都提着盒子枪突围出去了。”
与陈佃春一家之隔的陈佃言是陈廷儒的侄儿,今年84岁,谈起叔叔,他堆满皱纹的脸上舒展开来:“他是教师,后来鬼子来了,他在庄上组织民兵,条件好的每家一杆枪,条件差一点的两、三家一杆枪,一起来抗日。”
1914年1月,陈廷儒出生在姜垛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父亲早逝,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陈廷儒打小被过继给伯父当儿子。伯父扎紧腰带省吃俭用供他上私塾读书学文化,陈廷儒也没有令亲人失望,1933年顺利考入省立运河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老家涟水县胡集小学任校长。
可教书不久,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初春,日军第5师团的枪声响彻涟水上空,涟水县城沦陷,义愤填膺的陈廷儒决定投笔从戎、弃文从武。他认为:“不抗日就没有好日子过,不然就得当亡国奴!”
1939年9月,陈廷儒义无反顾参加涟水独立中队,成为抗日游击队中的一员,因为文化程度较高,很快成长为抗日宣传的骨干。1940年,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来到苏北,领导敌后抗日斗争。涟东抗日游击队也发展壮大起来,很快达到300多人的规模,在涟水地区有了较大的影响。陈廷儒也很快成长为基干队长、中队长、总队七连连长。1942年,陈廷儒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被任命为李集区区委书记兼区长,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日伪军屡屡遭到新四军游击队的袭扰,汉奸分子也常被秘密镇压。吃了亏的日伪军把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身为新四军区长的陈廷儒自然成了日伪军的重点剿杀目标。194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日伪军200多人由叛徒带路突袭,直扑陈廷儒家搜捕,陈廷儒因公外出逃过一劫,但伯父被敌人当场残酷杀害,几名民兵被敌人掳走遇害。
乡志记载的壮烈篇章
在东胡集采访时,平时注重收集史料的镇企管站站长陈裕给我们展示了《东胡集乡志》,里面有个“张姚战斗”的记载,清晰地记录着陈老参加了这场战斗。
1944年春,北路伪军大队长“吴独膀子”率300多人,占领了李圩、张姚一带。当时东胡集属涟东县四区,由区长陈廷儒等率领当地民兵,配合新四军四支队一部,于夜间将敌人包围起来,拂晓打响战斗。军民通力猛攻,敌人胆怯,退出工事,向西撤退。我方乘胜追击,敌伤亡一部分,被俘数十人。这时偏偏凑巧,驻涟日本鬼子到时码巡查,获悉后火速赶来增援,与日伪军一起将新四军四支队包围起来,双方展开激战。战斗到天快亮的时候,四支队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新四军四支队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战斗结束后,陈廷儒指挥民兵将烈士遗体用小车、担架等运至胡集街南边乱冢掩埋,并立了临时墓碑,后归入五港烈士陵园。(记者刘华通讯员陈旭李卫兵)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