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生态水城融润“绿色枢纽”

26.06.2017  16:43

  用最优生态打造最具未来竞争优势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淮安大地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面积占四分之一,这座城市被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水源丰沛,是淮安的自然禀赋;淮水安澜,是淮安人的世代祈盼。将充沛的水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空间,如今成为淮安决策者们的新目标。

  省委书记李强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围绕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区,应该是最有生态优势、最充满未来竞争优势的地方。在江苏新一轮宏阔的区域性发展格局调整中,新的区域优势正悄然孕育。

  “省委提出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给淮安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标定了新的方位。”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我们正在积极破除路径依赖观念,依托淮安的生态禀赋优势,全力构建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极核”和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绿色枢纽”。

   拥抱历史机遇:

  将“苏北腹地”变身“绿色枢纽

  “不沿江,不靠海,接不上东陇海”。因为地处苏北腹地,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一再与国家和省里的重大发展战略“擦肩而过”。新一轮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则给“经济腹地”的淮安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放眼苏北,淮安既拥有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较低、高端创新资源吸附力不强等短板。如何顺应绿色发展大趋势,破除传统路径依赖观念,勇做发展新路的开拓者?淮安市委、市政府以开阔的视野和多维度的布局,先后制定“东融、西拓、南联、北接”实施方案,确定打造“绿色极核”“绿色枢纽”“绿色引擎”的新定位,为绿色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努力在融入周边的多重重大战略中形成后发优势的“乘数效应”。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极核”。绵延千余公里,依次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流域既是一马平川、田畴广袤的“经济腹地”,也是贯穿中国中、东部的“经济洼地”。去年以来,受沿淮各市委托并在苏、皖、豫三省共同会商下,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正式启动,现已由淮安市牵头完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并通过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作为这一战略首提、首推和首位城市的淮安,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极富“含金量”的规划编制争取年内通过国务院审批,并将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实施、蚌淮铁路规划、淮河银行筹建步伐,积极推进沿淮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融互补、生态建设互治互管,努力在淮河流域产业发展、生态引领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城市作用。

  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绿色枢纽”。空中俯视南水北调江苏段东线工程,蜿蜒清澈的江水,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站抽引处为起点,沿着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托起一条蔚为壮观的恢宏水道。其中淮安四站的建设成为东线工程重要节点,为淮安融入南水北调沿线绿色屏障建设奠定了重要地位。该市发改委负责同志介绍,省委、省政府把“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列入2017年主要目标任务,淮安由此处于淮河、大运河生态廊道两大战略“交汇枢纽”的突出位置,由过去的“战略腹地”转身成为绿色发展的“战略前沿”。面对新机遇,淮安市积极策应省里提出的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规划,全力实施洪泽湖湿地、白马湖湿地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营造更多集景观、生态和经济于一体的绿色走廊,构筑起淮河、大运河生态廊道纵横交错的“绿色枢纽”。

  重塑重大战略叠加地“绿色引擎”。淮安市拥有毗邻南京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按照特色化发展、差别化竞争思路,该市多年来不断深化与南京都市圈及江北新区建设的分工合作,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高水平建设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通过错位发展吸附越来越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在苏北五市中逐渐彰显鲜明的区域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积极融入,“三绿”叠加,淮安上下凝聚共识,大手笔布局谋划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加快把淮安建设成为江苏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引领区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充满激情和自信。

   担当历史责任:

  为“经济洼地”注入“绿色动能

  6月9日上午,记者从淮安市清江浦大闸口出发,沿里运河文化长廊乘船而下,慈云寺、御马头等历史遗存一一映入眼帘,厚重的历史与秀丽的风景交相辉映。

  走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市委市政府在更加开阔的坐标中,为淮安的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里运河为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为推进绿色发展、彰显淮安水文化,2013年淮安市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维林介绍,这条长达15.6公里的文化长廊,就像一条链式生态廊道,将市域各区连接起来,由此形成“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承”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淮安在全省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构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明确到2020年全市开发强度控制在18%以内,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优化为10:62:28。同时将全市104个乡镇合并成57个,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将“生态+”注入城市建设之中,“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特色成为淮安最为亮眼的标识。

  提升“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绿色发展,根本还是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淮安将突出在‘生态+特色’上做文章,努力走出不一样的精彩。”淮安市代市长蔡丽新说。淮安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以“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服务业特色产业、“4+1”现代农业为重点的绿色高端产业体系,实现了三次产业占比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淮安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春林介绍,“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4200亿元,电子信息、食品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一大批“单打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世界最大的蛋鸽养殖基地、全球产销量第一的人造草坪项目等,支撑淮安的绿色经济逐步实现洼地崛起。

  “让有风景的地方集聚新经济、用最优的生态吸引高端创新资源”,这一愿景正在淮安展现出令人欣喜的现实模样。

   涵养历史耐心:

  给政绩考核加大“绿色权重

  绿色发展既是一场变革,更是一次需要定力的长线投资,对决策者而言,亟需涵养历史耐心,容不得急功近利。淮安市着力建立健全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鲜明的绿色发展导向。

  6月10日,记者走进洪泽湖北岸的淮安市淮阴区韩桥乡河头村,满眼荷塘碧绿,荷叶亭亭而立迎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村党总支书记田林洋告诉记者,自从被市里列入“限制开发区域”后,这里全面禁止上马有污染的项目,现在乡里主要引导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农家乐,真正回归田园生活。

  “年年考核、年年落后,去年位次终于大幅度靠前了!”韩桥乡乡长杨洪龙说,2016年淮阴区实行差别化考核后,他们乡受到了区里表彰。该乡利用毗邻洪泽湖水系发达的特点,引进总投资6亿元的11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化劣势为优势,实现了绿色发展。

  目前,淮安已公布“优化、适度、限制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确定各区域主导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其中,56个乡镇被列为限制开发区,禁止任何污染项目进入。在此基础上,这些“禁止开发区”又被升级为11类56个省级生态红线区域,面积达202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1.1%。

  淮安市持续完善“生态优先”体制机制,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相比传统粗放式发展,绿色发展无疑周期更长、见效更慢,甚至还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和成本。”淮安市经信委综合处处长范志坚说。

  绿色发展,注定有产业出局。在江苏省部署的“263”专项行动中,淮安市共清理出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企业153家,其中包括大运河沿岸10家产值达120亿元的重点企业。据测算,关停并转这153家企业,需要资金成本30亿元、土地6000余亩。

  ( 金伟忻 彭广余 蔡志明 李先昭 金厚勋 孙清阳  李宇舟 李智跃 )

东台:生态富民新路越走越宽广
  初夏的东台,田间处处苍翠,路旁满目葱茏,环保厅
切换“绿色跑道” 江苏苏北绘出发展新蓝图
  “苏北不能再做传统老路的跟随者,Jsr.Org.Cn
宿迁召开全市绿色发展大会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新路
  近日,宿迁市召开全市绿色发展大会,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