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淮阴区催生发展新思维 实体经济逆势突破

07.10.2016  12:35

  8月29日,在淮安市淮阴区总投资150亿元的德科码图像传感器芯片CIS产业园项目主体大楼建设现场,项目建厂处处长张建平向记者介绍,德科码项目占地257亩,亩均投资密度达0.58亿元,建成后将填补我国自主产权CIS产业空白,实现年销售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左右。

  顶着经济下行压力,淮阴实体经济实现逆势突破:总投资12.5亿元的淮江科技新材料建成投产,总投资200亿元的富强新材料项目快速推进……1-8月,该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竣工验收亿元以上项目5个;规模工业实现开票销售145.15亿元,同比增长22.0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淮阴重大项目逆势突破,这番景象并非今年才有。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8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近年来,淮阴在重点打造食品加工、机电科技、盐硝加工三大百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在中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产业上寻求突破,打造“3+3”支柱产业体系。

  事实上,经济下行过程中,淮阴一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也曾较为突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淮阴区委区政府对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思路进行重新考量。淮阴区委书记刘泽宇告诉记者,引领逆势发展,淮阴实施“党建引领”战略,通过特色党建统一思想,提振干部精气神,集聚发展后劲,使淮阴区成为淮安市乃至苏北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典范。在这一战略框架下,新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

  在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人看来,富强新材料、德科码等“巨无霸”项目落户淮阴,得益于区里实施的产业发展新举措。“项目招大不放小、任务三年见分晓、围绕税收招项目”,是淮阴干部对新政策的精炼概括。

  根据淮阴区项目招商及产业发展新政,考量项目只看质量不论大小,招商引资任务考核周期由1年延伸至3年,3年内亩均税收要达5-8万元以上。这些理念和举措,更符合新常态下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律。

  8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的江苏中立方实业有限公司,穿上鞋套、经过两次风淋后进入无尘室,只见室内陈列着一卷卷耐高温超薄电容膜。“这是电容器的主要材料,厚度仅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董事长陈银平介绍,公司2014年3月投产,总投资达3.5亿元,年销售收入1亿元。

  随着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以淮安高新区为龙头的“1+5”特色产业园建设发展成效显著。胜克机电、格莱德电器、盛东环保、万恒高科等一个个大块头企业已投产运行。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淮阴根据全区发展现状,站在全局高度,规划建设淮安高新区、商管中心、淮安农科园三大平台,改变以往“家家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格局,收回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权,经过资源整合,新建张棉工业园、三凌工业园等5个特色乡镇共建产业园。

  顺应发展规律,淮阴强化差别化考核,根据所辖21个乡镇及高新区、工业新区各自发展基础、区位优势、产业布局、自然条件等特点,进行差别化编排分组、创新考核方法,全面激发跨越发展内生活力。

  韩桥乡地处偏远,发展工业没有优势,历来在目标考核中“吃亏”。而差别化考核给了该乡新的舞台——利用毗邻洪泽湖这一优势,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渔光互补产业,引进投资6亿元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化劣势为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彭广余 李先昭 桑绍淮 徐伟轩)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