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强化科技推广 实现跨越发展
农机科技推广是将先进高效农业机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为做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淮安市农机部门施行“1234”工作模式(围绕一条主线,明确两大重点,补齐三个短板,强化四项举措),加快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强化“产学研推”融合,助力我市农机化工作全面跨越发展。
围绕一条主线。 即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这条主线,加大示范创建力度,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推进,充分发挥农机化在集成技术资源、实现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市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关键环节,通过组织座谈交流、培训学习、现场观摩等活动,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粮食生产机械化全过程。在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示范创建上,我市做到四有,即有《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有具体实施方案,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六大环节水平、关键装备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计划,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力争到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粮食主产县区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明确两大重点。 一是推进农机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产学研推创新,在拖拉机、渔业机械等传统优势领域基础上,又涌现出耕整机械制造、无人机植保、新型育秧设备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汉德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的水稻印刷播种技术被纳入湖南农业大学“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锦植保公司无人机在机型设计、飞行姿态、导航定位、喷药策略、电池容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二是强化农机技术推广。着力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管理,严格项目验收,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成效;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适时举办新技术新机具集中展示会、现场演示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观摩交流、评比促进等活动,促进先进高效实用技术示范推广。
补足三个短板。 一是推动水稻机插秧工作提档升级。水稻机插秧工作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中之重,市、县农机部门把水稻机插秧作为打造“淮安大米”品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推进落实,着力推广规模化工厂化育秧,促进机艺融合,积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加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力度。今年,我市结合部门预算安排,将烘干中心建设列为今年市级财政项目进行扶持,市局邀请厂家专业人员来淮进行具体操作及维修保养技术培训,并按序时进度对各县区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三是示范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我市农机部门根据生产实际,向农民推荐质量好、性能优、适合当地应用的植保机械产品,积极推广高效、安全、精少量施药新机具,重点推广对靶喷雾技术、防漂喷雾技术及智能化施药装备与技术。
强化四项举措。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抓手,我市遵循“政府引导、装备支撑、技术引领、服务保障、协同推进”的指导原则,着力强化政府行政力量在农机科技推广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对重点推广农机具实行应补尽补、优先补贴。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农民购买新机具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主体培育。大力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水稻机插秧、秸秆还田、烘干能力建设等农机化项目,引导合作社加大设施投入、提升装备水平,积极培育规模大、机制活、服务好、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四是强化宣教培训。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新型农机具的优越性。通过召开现场作业演示推介会及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向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等开展农机新技术、新知识的宣教培训,提高其应用农机新技术、使用先进农机具的能力,提高农机新技术的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