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邀请专家为古树名木“把脉会诊”
古树名木,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记载,是见证城市变迁的“活化石”, 被誉为“绿色古董”。踏过历史的漫漫车轮,在新一轮的古树名木普查中,淮安调查新增古树名木257株,古树名木数量达466株,其中树龄愈千年的有4株。近年来,由于长年经历风霜雨雪,部分古树的健康亮起了红灯,有的长势日渐衰弱,每年都会出现枯枝,有的被多次雷击,树干中空,濒临死亡。为做好普查后的保护工作,5月18日至20日,淮安市林业局邀请江苏省林业科学院徐福元研究员、森保所所长刘云鹏博士等4名专家来淮为古树名木“把脉会诊”,用3天时间,对此次普查中发现的“体质”堪忧、生长状况不佳的十几株古树名木进行了逐一“问诊”,对古树复壮工作进行指导,以期尽快让这些“绿色古董”重新焕发生机。
18日至20日,专家组先后查看了盱眙县铁山寺景区千年木瓜、百年古板栗群、天泉湖陡山村梁园组800年银杏、第一山公园的夹石缝生长的百年黄连木,金湖县吕良镇280年棠梨,淮安区周恩来故居百年榆树、观音柳(柽柳)、素心腊梅、政协办公区百年山核桃、丝棉木、河下古镇民宅内的古黄杨,淮阴区码头镇枚乘故里的800年银杏、渔沟镇程圩村的千年柘树等10余株古树的生长状况。每到一处,专家们都深入到每一株古树旁进行“会诊”,认为从总体上看,技术力量的不足已成为瓶颈,影响了保护成效,并就古树枝叶枯萎、枝干断裂、生长衰弱等症状,现场开具了不同的“处方”。专家组一行还对周恩来故居景点内的2株百年榆树、1株观音柳(柽柳)等四株古树作出了详细“诊断”。据分析,这几株树木都已百年以上,在同类型树木中,属于大龄树种,由于树木周边土质硬化,再加上病虫害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等原因,目前都已处于“病危”状态,需要好好保护,才能改善现状。为此,专家组开出“良方”:相关单位加大保护力度,及时清理已经枯死掉的部分,做好排水措施,定期施肥、防虫、灭菌和防腐,力求古树存活得更久。专家组表示将会同省林科院与市、区绿委办做好相关古树抢救性保护的技术对接,争取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善各项抢救性保护措施。
专家组认为如何做好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道亟待重视的课题。专家组结合本次走访淮安古树案例分析,古树名木保护目前存在四点误区:一是为了追求美观、整洁,对古树周边过度硬化,水泥地面导致树根不能呼吸,不能吸收雨水,也难以蒸发过多的地下水,专家组建议把水泥地面改成草坪砖;二是挂水不当,有些地方发现树枝枯了就挂营养液或农药。这种方式并不合理,应对症下药;三是枯干、枯枝处理不当,用水泥封堵开裂树干并不合理,因为水泥有刺激性。封堵树干应使用封堵剂,而且封口前必须做去腐、灭虫、杀菌处理;四是虫害防治不足,对古树名木上最常见的天牛,推荐用生物防治的措施,以虫制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