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
2014年7月份,淮安市与徐州、扬州和盐城等四市组成的淮河流域重点地区,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水利部、农业部和林业局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淮安市发改委紧紧围绕省发改委的总体布置,分解落实目标,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创建任务,着力探索一条符合淮安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空间格局逐步优化
一是全省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一区两片四轴”的总体空间布局。二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22%的国土面积列为生态区域加以保护,给自然环境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
二、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围绕促进生态工业发展。坚持在引进中提升、在增长中转型、在发展中调整,加速形成以“4+2”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速超过30%。二是围绕促进生态服务业发展。坚持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开工建设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29家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淮安现代商务集聚区获批全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提高到42.8%。三是围绕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5万亩,建成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
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是全省首批执行柴油国Ⅳ标准准入。推行机动车国Ⅳ标准和区域限行,除省会南京外首家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卡工程建设。二是苏北率先开展PM2.5监测试点。配备苏北首台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车。2014年大气各项指标达到功能区划标准,PM2.5日均浓度同比下降13.9%、降幅全省第二。三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完成17个列入国家淮河流域“十二五”规划的项目。推进通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四是城乡水环境整治。疏浚县乡河道1333条,整治村庄河塘6295个,13条列入省整治计划的城市河道全部完成工程任务,全市累计整治村庄11922个,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18个,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88个、森林生态示范村12个,淮阴区码头镇码头村和金湖县塔集镇陆河村创成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五是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全市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92%,建成秸秆固化生产线170条、秸秆收贮点110个、秸秆预处理站72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9.5%。
四、统计考核工作全面建立
一是修改完善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淮安实际,对《淮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方案,近期,已获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根据淮河流域重点地区探索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工作要求,编制了《淮安市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初稿)》;三是制定生态文明统计制度。出台《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对统计体系完善、统计机构健全、统计调查配合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