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启动“天眼”管控生态红线
共建“天上看 地上查 网上管”的生态保护信息系统
淮安市环保局为管控生态红线开发专利系统,携手国土局将“天眼”植入环监移动执法终端,让实际操作变得轻松便捷。这标志着生态红线管控从划定跨入实际管控当中。据悉,淮安生态管控“天眼”系统将于9月试运行。
“携手国土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开发生态红线专利软件,都是源于来自上级及工作现状所形成的压力。”淮安市环保局机关党委书记戚善功说。
据介绍,淮安市生态红线规划去年经过修编后,目前列入省级生态红线规划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为67个,总面积2149.26平方公里,占淮安全市国土面积10030平方公里的比例为21.43%。
戚善功说,面对如此之大的管控区域,仅凭淮安市环保局和环监局负责生态管理的5名工作人员,就算连轴跑上一年,也不一定跑得过来。并且,环监人员到实地查处时,面对广袤的山河湖林,拿着地图也没有办法分清生态红线所在的位置。
履职的压力,变成了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动力。今年初,淮安市环保局与国土局进行了洽谈。双方很快就联合开展完成了生态红线矢量数据采集落图工作,还进一步共商了“共同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战略合作计划。
淮安市环保局和国土局日前签署了战略协议,共建生态红线区域“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淮安市国土局在《“十三五”国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列出“加强
生态红线区域管控”和“推进生态治理修复”的内容,设立“十三五”生态功能区专栏。
“为了便于环境监管人员管控生态红线,市环保局已经着手与一家公司在开发软件系统了。”戚善功说,他们这套软件开发后将申请专利,并植入环监执法人员携带的移动执法终端中。
目前,国土部门的卫星图片,可以精准到一米范围内。淮安环保研发的这套系统植入移动执法终端后,可以在项目审批时,通过输入项目规划位置的坐标,即能知晓是否触碰生态红线。同时,这套系统借助卫星定位,也将大大方便现场执法人员,就地掌控生态红线的确切位置。在日常管理中,一个人守着电脑就能实现后台管控。工作人员利用国土卫星采集的图片进行比对后,可从图斑变化中了解是否有逾越生态红线的事件发生。
此次研发的软件系统,还带有自动报警功能。只要比对发现问题,环监执法人员就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精准处置。
“环保与国土联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测绘成果资料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淮安市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崔泉说,战略合作将有效推进生态红线区域、畜禽禁养区的管控,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提升生态保护水平。
( 韩东良 汤向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