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六个先行”托起“美丽乡村梦”
中国江苏网2月15日讯 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工程和民心工程。近年来,我市按照省“美好城乡建设行动”部署要求,先行先试,通过小村庄实施大战略,取得了超出预想的丰硕成果。
省内先行:紧扣改善人居环境的内在诉求
2011年9月,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要求全省用3-5年时间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我市于当年10月即在省内率先启动这项工作,并连续三年将村庄环境整治纳入对县区的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淮安有着特殊的市情,是历史上的黄泛区、革命老区,境内有相对偏僻的山区、湖区,城乡差距大,乡村分布散,农村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十分强烈。经过环境整治,农民们非常朴实地说:“下雨天,我也能像城里人穿鞋啦。”村庄环境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还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带动了农业、旅游等产业振兴,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理论先行:明确村庄环境整治的路径标准
我市有2万多个自然村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但我市不刮风,不急于求成,坚持谋定而后动,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合淮安实际的村庄环境整治之路。
2012年,我市开展的《村庄整治规划研究》被纳入了国家住建部研究课题,并形成《我市村庄环境整治技术要点》、《我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两项理论成果。乡镇干部都说,“有了这两部‘宝书’,才知道到底怎么整了”。
生态先行:打造美丽乡村的本土化品牌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安是典型的江淮水乡。在村庄环境过程中,我市坚持以“原生态”为根本,不搞一刀切,结合不同地域村庄的历史传承、人文、自然秉赋,因地制宜打造本土化品牌,如金湖、洪泽、淮安区体现水乡平原韵味,盱眙聚焦山区丘陵特点,淮阴、涟水则重在展示淮北平原风貌。“尧帝故里、荷韵流芳”,“有滋有味的山水、有滋有味的盱眙”等标签让人印象深刻。
本土化整治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以盱眙为例,近年来该县以“一个独特的农家小院,一片独特的自然风光,一个占据特殊地理位置的交通优势、一个民风民俗人文遗迹丰厚的村庄”为落脚点,带动了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全县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一半。
示范先行:从以点带面到全域整治
在村庄环境整治初期,针对面广量大的实际,淮安区着重打造交通干线、重点窗口地带,大力推进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先探索经验,然后向全市推广。目前已创省“三星级康居乡村”18个,涌现出一大批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美丽村庄。该区小岗村通过多种渠道先后投资668万元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全村20多条道路全部硬化,新增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每天进行统一清运,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家园。
去年以来,整治过的乡镇实现集中整治和长效管护两个全覆盖,多次顺利通过省随机暗访检查。2014年,全市48个镇全域通过市级验收,为全市提供了新的示范典型。
管理先行:建机制,维护整治成果
村庄环境整治最大的难题是先整后返,管理维护难。为此,淮安区从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入手,总结出了“先管理后整治”的“四步工作法”:第一步完成垃圾处理设施的科学布点;第二步分片包干、明确内容标准,要求每户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池,并维护好家前屋后的环境卫生;第三步通过招标购买服务等形式,建立垃圾收运体系,确定保洁人员,明确保洁制度和标准要求;第四步开展集中环境整治。
保持长期的经费投入是整治成败的关键。2014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区也加大投入力度。淮安区财政对村庄环境整治给予优先支持,大力度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列入整治的村庄。盱眙县明确对获得市级奖补资金的乡镇由县财政给予1:1配套。洪泽县专门拨付500万元作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配套资金,要求各乡镇充分用好省级6万元、县区配套2万元的专项奖补资金,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和村庄环境管护结合起来,保障长效机制的运行。
为民先行:顺民愿,赢得群众点赞
村庄环境整治,政府是“主心骨”,村民是“主力军”。淮安区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自主管理,细化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宣传教育,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汇聚民智民力,使村民建设美丽家乡的愿望转化为参与整治的实际行动。
淮阴区古寨乡全面动员各村村民,清扫街旁庄内卫生死角,整理庄前屋后杂物,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全乡共出动3.8万余人次,动用56台拖拉机、16台挖机、24台垃圾车对多年积存的杂物、垃圾堆等进行清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在全市率先通过考核验收。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