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医养融合再进一步 推进服务标准化
以往老人们身体稍有不适,总要大费周章去大医院诊治,尤其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去趟医院更是难上加难。但在南京市秦淮区,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医养融合”尝试的地方之一,秦淮区“医养融合”的探索再向深水区迈进。在日前由南京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和秦淮区共同主办的论证会上,该区出台了社区 “医养融合” 家庭医疗服务规范,为34项医疗服务拟定标准化流程,推动“医养融合”服务进入医保支付范围。
医疗服务零距离 老人可在家门口看病
秦淮区是南京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之一,也是最早在南京开展医养融合居家护理服务的区。截至2014年12月,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94万,占户籍人口22.6%。据了解,2012年以来,秦淮区便建立了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的“医养融合”机制,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到2013年底,区域内所有养老机构实现了“医养融合”的全覆盖。
从2014年起,秦淮区又重点开展了社区居家“医养融合”的探索:建立了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接的服务机制,在社区打造了一批“医养融合”型居家养老服中心(站点),组建了“专业社工+老年义工+医务人员”服务队伍,开发了“医养融合”点餐、配餐、套餐服务项目,开设了社区居家“医养融合”绿色通道。
6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秦淮区秦虹康乐汇家庭服务中心。大厅内摆放了两张长条桌,来自八一医院的医生们正在为老人们进行义诊。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日间临时托养及“五助”服务,还与社区医疗中心合作,向社区老人提供身心评估、健康管理和咨询等。
今年61岁的严淑琴老人就住在附近的旭光里社区。她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服务中心,生活方便了不少。以往身体有不适去趟医院有如“万里长征”,“人太多,挂号排队,看病排队,折腾死了”。如今,该服务中心内就能接受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除了健康讲座、巡诊、测血压、测血糖等,中心还为老人们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慢性病管理。
此外,秦淮区还整合辖区内各类医疗资源,创建了“医疗联合体”,为开展“医养融合”提供支持;开发了“医养融合”点餐、配餐、套餐服务项目,开设了社区居家“医养融合”绿色通道,有效开展老年养生、保健、预防、医疗、康复等服务,及时解决老人医疗难题。目前,全区50%以上生活在社区里的老人同步享受到“医养融合”带来的便利,实现了机构、社区、居家“医养融合”的衔接互补,初步形成“医养融合”秦淮模式。
医养融合再迈步 规范服务流程推进医保结算
要推动“医养融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社区“医养融合”家庭医疗服务规范成为当务之急。为使社区居家“医养融合”服务标准化,6月初,秦淮区又率先制定了社区家庭“医养融合”医疗服务规范。该规范中列出了10大类34项适合在养老机构和家庭等场所进行的服务项目,拟定了每项服务的具体服务流程。
在这本规范手册中,对每项服务的适用对象、流程步骤,甚至是每项流程所需要的时间都做出了具体标注。如对挫伤扭伤热敷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先核对患者地址姓名,了解受伤原因等;在着装方面,要求整洁端庄,自备口罩,穿鞋套入户;在用物准备上,列出了热水袋、水温计、治疗巾、消毒洗手液……事无巨细,皆做了明确规定。
在此基础上,秦淮区卫生部门配套拟定了社区家庭“医养融合”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在随后的试点中,提供社区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必须是经过区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社区家庭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必须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认定方可为责任片区内签约的养老机构、居家老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以此控制试点风险,做好跟踪监测。
“如果‘医养融合’服务没有相应的服务规范,医疗活动无规范支撑、部门认可,医务人员开展服务就会有思想顾虑,因为一旦出现了医疗纠纷,要担负的责任太大。对患者而言,如果医师的执业行为没有依据,他们就会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秦淮区卫生局副局长陈玲认为,制定社区“医养融合”家庭医疗服务规范,不仅可以降低医师的执业风险,也有利于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安全,和谐医患关系。
据了解,现行的医保政策对“医养融合”服务尚未纳入支付范围,医疗机构和老人没有得到真正实惠。“此前由于缺乏医疗服务规范内容,物价部门就无法核定价格,医保管理部门也无法核定支付范围和标准。”秦淮区卫生局局长金宝强表示,制定社区“医养融合”家庭医疗服务规范,将方便测算所涉及的医师工作量、物品消耗量,进而科学测算收费价格,也有利于医保管理部门依据规范、价格,研究出台相应的支付政策,支持“医养融合”可持续发展。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