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专访《淅川大移民》江苏籍导演尹海峰:移民的牺牲精神值得铭记
中国江苏网11月6日讯(记者 赵筱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电影《淅川大移民》日前在河南省淅川杀青,拍摄组深入了河南淅川县库区乡镇、移民村取景。预计明年2月份将在央视6套和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整个制作团队大多为江苏人,而担任制片人兼导演的尹海峰来自于江苏丰县。近日,本网记者走进这个来自江苏的80后新锐电影人,听他谈一谈“片中那些事”。
尹海峰,江苏丰县人,作为80后电影人的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如今是中国电影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南京振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大槐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编剧、制片、导演的影视作品主要有《五彩壶》(2009年)、《湖西秘密交通线》(2011年,荣获2012-2013年度江苏省电影政府奖)、《渠立强》(2012年,2014年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现正制片、导演《淅川大移民》。
本网记者:作为一名江苏人,怎么想到要在河南淅川拍摄这样一部移民题材大电影?
尹海峰(以下简称“尹”):应该说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移民情结。“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持续时间最久的移民历史的记忆。我们家族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故事。大学期间,我开始接触到有关移民的种种故事。当时我在南京艺术学院读大学,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偶然看到“每250个河南人、每30个南阳人中就有一个是淅川移民”。后来我在一次尹氏宗亲大会上认识了淅川县的本土农民剧作家尹一鸣,他给我介绍了淅川移民的事迹,听后深深地被淅川的移民精神所感动,决定创作一部移民题材的电影。正好遇到淅川老移民范中民,他也想记录这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俩一拍即合,于是决定来淅川拍电影《淅川大移民》。我跟淅川也算是蛮有渊源的。这次从立项到考察,前前后后来淅川有七八次吧。
本网记者:那么你心中的移民是个怎样的群体?
尹:移民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发展者,继承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特质:博大的牺牲精神与顽强的生存精神。移民群体还为现代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很多力量,比如说三峡工程,比如说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等等,这些应该被所有中国人铭记。
本网记者:片中设置的女一号刘晓丽是一名致力于移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里面也多处反映了移民工作的艰难,为什么移民会被称作天下第一难?
尹:这我想到了一句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移民对于故土的情结也是这样。
一是割舍之难。移民要和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草木、山川整个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习俗、甚至信仰等整个社会关系、生活习俗相割舍,非常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搬离了故土,相当于一次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当然非常难!难能才可贵。淅川人民克服了这种生离死别之难,实在可贵,值得景仰和宣传、学习。
二是迁移之难。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原来的家没有了,迁往新的安置地,一路风雨,一路颠簸,一路回忆,一路思念。面对未知的新的安置地,一切将从新开始,生活、学习、工作、事业,很多都要从头做起;可以说充满了未知、担心、忧惧。一路迁移之难,步步回首,撕心裂肺,非常之难!
三是安置之难。对移民来说,到了新地,就要接受新地,融入新地,从生活上、习俗上、观念上,慢慢融入,有的甚至经过几代、几百年,还保留着自己祖先的生活习俗;能在迁入地生存发展,与迁入地融合并作出贡献,非常之难。对办理移民的人来说,这一环至为关键,不能既让人离家,又让人无家可归,把移民的工作、生活、学习一切安置好,为移民创造一个满意的新环境,同样非常难。
本网记者:那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之前做了哪些功课呢?
尹:最初不太了解淅川这个地方,为了拍摄好影片,我在做功课时对淅川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与江苏一样,这里也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首先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诞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四千多年前,唐尧之子丹朱避居于此;两千五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战国群雄必争之地,淅川人越大夫范蠡传下越王称霸、功成隐退的传奇,又被后世尊为一代商圣;两千余年前,秦始皇在这里设立县治,定名丹水;一千八百余年前,楚人南下会于丹、淅之地,建立起楚国新都丹阳,创下八百年辉煌灿烂楚文化;一千五百余年前,淅川顺阳人范晔写下《后汉书》,成为与司马迁、班固、陈寿齐名的史学家。
一千一百余年前,香严寺“香光庄严、经声传扬”,唐宣宗在此剃度避难;五百多年前,丹江航道帆樯林立,连接起江汉平原与关中沃野之间的“黄金水道”;两百多年前,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荆紫关已经成为豫西南商业重镇;九十多年前,淅川进步人士在这里积极响应“辛亥革命”,率先脱离了封建统治……
这是一个引发豪情壮志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乡亲,这里的文化、美景和故事,都值得文艺工作者去爱,去发掘。
本网记者:提到南水北调,那么您尝过南水北调的水么?
尹:我第一次到淅川时,就专门从县城驱车60公里到渠首喝丹江口水库的水,用“味美甘甜”来形容都不为过。我给大家讲一个事例。著名作家二月河2014年3月在北京两会期间做客大河网时,面对取自南水北调渠首的水,激动不已,说:“我要好好放起来……不舍得喝。”品尝之后专门题字“亿万斛佳美甘露,涌流渠首人无限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