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消防的"救援"36小时

08.06.2017  22:33

 


 
 
 
 

  “轰”的一声巨响,一栋3层高的楼房顷刻坍塌。5月25日凌晨4:30,常州市新北区杏村民宅大范围、大面积垮塌,大量人员被困,情况十分危急,江苏省500多名消防官兵展开紧急救援。

  这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5月25日、26日,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在常州市开展2017年全省地震救援跨区域增援拉动演练。南京市公安消防局60名消防官兵参加了演练。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以90后为主的队伍,他们在36小时的模拟救援中,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演练任务。

  1

  徒步11.5公里进入“灾区”

  据了解,此次演练项目涉及建筑废墟人员搜救、交通事故救援等十多个科目。演练假设常州新北区发生7.0级地震,损毁严重,大量建筑倒塌、大量人员被困。

  在两天一夜的户外搜救演练中,救援人员对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法预料的,加上天气炎热,让救援的难度加大。

  大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进入“灾区”:通往灾区的道路被地震损毁、车辆无法到达震中。为此,南京消防60名官兵背负30车的救援装备和大量物资,用了2小时徒步11.5公里赶赴灾区。

  “未出门前,就听许多人说起,这次演练会很艰苦,尤其是野外救援。等有了切身体验,才知道比想象得还要艰苦。”来自特勤一中队的彭星龙回忆起当时的经历,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实战演习:白天,不间断地持续进行搜救,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水;晚上,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帐篷里还想着明早的搜救如何开展,会发生什么状况。

  2

  完成第一个搜救仅用2小时

  5月25日下午5点钟,南京支队接到第一个救援任务:一栋破损极度严重的民房内发现被困人员,需要立刻搜救。

  指挥员迅速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战斗分工和人员编组。侦检组首先利用有毒气体探测仪、漏电探测仪对救援现场环境进行检测,并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和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对被困人员进行搜索。

  房屋大门摇摇欲坠,为了防止倒塌,救援人员利用方木制作米字形支撑对进出口进行支撑加固。

  随后,破拆组进入屋内,用冲击钻在墙体表面钻开一个观察洞,用蛇眼探测仪对室内进行观察,搜寻被困人员位置。

  经观察,室内共有两名被困人员,救援人员迅速用方木对破损墙体进行L形支撑,防止墙体坍塌,保护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破拆组成员立刻用重型液压破拆工具打通墙体,制造出一条生命通道。晚上7点多钟,经过医护人员的现场急救,被困人员被救出送往安全地带。

  3

  凌晨4点开始第二个救援任务

  黄金36小时,分分秒秒不容错过。“搜救队员地毯式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放过每一丝生命迹象。”防火处宣传科参谋梅亮告诉记者,救援装备也是第一战斗力,当时我们通过搜救犬和雷达、蛇眼生命探测仪反复确认的方式,在5月26日凌晨4点多,在一处坍塌的建筑下发现有被困人员存在,“该区域发现生命迹象,立即展开搜救!”

  但是,要想救出被困人员,官兵们需要在直径仅有1.2米的管道内砸穿4块障碍板。随着掘进的深入,空间越来越狭小,救援人员蹲在里面转身都困难,凿开水泥板又产生大量灰尘,救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马兵,参加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工作。而这次碰到的情况也让他伤脑筋,“实施破拆作业,深入废墟内部抢救被困人员,情况更加复杂,技术难度更高。”马兵说,如果计算有误差,破拆时就可能造成坍塌,导致救援失败。

  最后一块障碍板是由两块铁板夹着一块木板,救援队反复进行现场评估、绘图、测算,了解建筑物结构构成情况,最后使用双轮异向切割机将最后一块障碍板打通。4个多小时后,救援队员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

  据了解,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正在总结此次演习中的经验和不足,筹备今年的全国消防部门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