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浸润的土地——盘点靖江东部书画大家

21.02.2015  18:49

 

 

  饮誉书坛的熊氏兄弟

  

  西来熊氏家族自清朝嘉庆年间起,传承至熊任望、熊百之兄弟,六代人都精于诗词书法。熊任望、熊百之兄弟二人,都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熊家祖籍江西南昌,自其八世祖始迁居靖江,定居西来古镇二百余年。熊家世代书香门第,嘉庆举人熊载,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的入室弟子熊尔谷,熊氏兄弟曾祖熊士恒、祖父熊邦泰和父亲熊子昌均擅长书法诗词。

  

  熊任望原名熊人望,1925年9月28日生于西来镇,四岁就学习书法。1952年肄业于金陵大学,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河北文化学院、河北戏剧学校、河北大学任教。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北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屈原学会理事。2010年12月25日病逝于河北省保定市。熊任望先生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草书。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字中有韵”。比如说,一般草书,以圆取胜,魏碑以方笔为主。但他却能把属于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笔法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评价他的字“好的节奏营造出山回水转的境界”。再加上力透纸背的笔力,他的字给人以扎实沉厚、神情郁勃的美感。

  

  熊百之原名熊人爵,1943年9月出生,1949年入西来小学上学,1955年进入靖江县初级中学,1959年进入靖江县中学,1961年入扬州工专机械制造专业学习,1964年进入扬州市电讯仪器厂工作,已退休。熊百之擅长隶书,却不刻意模仿其原始形态,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书体不作忽短忽长的张扬,也非一味地墨守成规,着重体现其个人内敛的性格特征。线条处理平实凝重间不乏机巧自然,看似冲淡,然则冲而不薄、淡而有味。他的隶书剪除拖长的竖笔,减少隶意的雁尾,使点、画达于纯正丰腴,饱满圆润。看熊百之的字,既不张牙舞爪,也不装腔作势,更非墨心四溅的龙飞凤舞,而是窗明几净、沐手染翰,一笔一画莫不从胸中流淌出来。质朴简淡、流畅广阔就显得那么的突出和珍贵。

  

  熊任望书法受益于盛逸白、郑诵先先生,从唐楷入手,于魏碑用功最勤,以魏入草,方圆并用,形成了自己超迈奇崛的独特风格。熊百之书法受业于林散之、魏之祯先生,隶书在汉碑基础上追篆体,得端庄古朴之气。兄弟俩在研习书法中有两点体会,一是勤于学,善于悟,可补天分之不足;二是书法必须以学养做支撑,这样书法才有内涵,才有耐看之处。兄弟俩在时间上是以读书、做学问为主,写字为辅;在书法上是以临习为主,创作为辅。

  

  靖江马洲公园的园名题字就出自熊百之手笔,西来镇众多名胜古迹里,处处可见熊百之端庄典雅、又灵动宽博的隶书,他说:“我与家乡一直都很亲近,家乡要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话语里常常蹦出乡音,动情处更是情难自已。

 

  

  “江南鬼才”薛亮的世界

  

  当代著名国画家薛亮,1956年出生于斜桥镇斜桥村,国家一级美术师,省国画院副院长、傅抱石纪念馆馆长。他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凭借深厚的文学修养,结合其独特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创造了充满大自然灵气而富想象力的梦幻山水画风,赢得了“江南鬼才”雅誉。

  

  薛亮以其细笔山水独步天下,兼长花鸟、书法。有多种画集行世,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展并多次获奖,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博物院及美术馆收藏。2012年《胡润艺术家排行榜》排名第55位,2013年《胡润艺术家排行榜》名列第28位。在江苏画坛上,从新华日报走出去的薛亮是个奇迹。据行内专家介绍,10年间他的画价飙涨了百倍,在京城大拍中,他的画作屡屡拍出数百万高价。

  

  薛亮功力深湛,学识广博。他对历代先贤都有深入钻研,并从东瀛、欧美艺术中汲取养分,画学、文学修养均极深厚。薛亮之作,笔笔源自前贤而显非前贤,终至大成。作品中弥漫着宋元的雄健大气、精细工整,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新的笔墨语言,洋溢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画中如诗如梦的世界,让人留恋,让人感叹,让人思考。其绘画作品面目独特,风标落落;技术之难,洵难模仿;学方养厚,乾乾惕厉。而此三者,恰是由绘者而入艺术大家之不二法门。

  

  薛亮,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育他的土地,他说,是家乡唤醒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大自然唤醒了自己的艺术感觉:有次他从邻乡寄宿的学校回家,正是夏日,农村公路上很安静,两旁树上偶尔传来小鸟和知了的叫声,田野一片翠绿,土地散发出阳光和青草的气息,渐渐地,夕阳西落,暮霭浮动,大地被晕染得绚丽多彩。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乡村风景散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辉,让他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愉悦。也就从那时起,他对自然多了向往和崇敬,有了要把这一切画下来的强烈愿望。

  

  作为当代中国一位“重要且具影响的艺术家”,薛亮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他带来了声誉,带来了市场,也带来了关注,但他不会惊慌或惊喜,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给画室取名为淡斋,是想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有一块纯净的天地。他欣赏古代文人的澡雪精神,以砥砺自己永远保持艺术上的赤子之心,不纵不骄,心地澄澈,不为世俗所羁,真正成为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艺术中人。

 

  

  德艺双馨的书法家刘灿铭

  

  刘灿铭,字粲名,号一无道人,1963年出生,原土桥乡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原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任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青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民盟江苏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主办多次个人书法展及网络展,作品多次被中南海、江苏省美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入选2014敦煌十大影响力人物。

  

  刘灿铭小学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写毛笔字的大楷本上被老师画满了代表赞赏的红圈圈。在斜桥中学上学时,每期的班级黑板报写字任务被他一人“承包”。大学三年级时,他开始真正接触书法,书法艺术的博大瑰丽让他震惊。无论是远古的斑驳碑帖,还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以笔为舟度过的性情人生,蕴含其中的那犹如神来的技法和丰沛的精神力量,都足以让万众仰望。刘灿铭觉得自己是捡贝壳的孩子,转过一块暗色的礁石,突然面临浩瀚的大海。他全盘否定了自己:以前写的字是不能看的。他回归传统,系统地临摹古帖,从汉碑到魏碑,他在传统书法里吸收营养。

  

  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丰收。他的作品频频在江苏省书法展览中获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1992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四、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四、六届获奖,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其中第五届获“全国奖”,作品参加第一、二、三届“流行书风展”等。他先后出版了《刘灿铭书法集》、《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字帖——刘灿铭行草书千字文》、《刘灿铭书法艺术》、《中国艺术家——刘灿铭》等。刘灿铭成名颇早,在圈子里也是著名的“埋头写字做研究”型书法家,他的写经体,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特色,在群展中一眼便可以让人认出。

  

  刘灿铭说,虽然多年在外,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难以忘怀。走过国内多个城市,品过各地美食,仍觉得家乡的粯子粥馄饨赛过任何佳肴。每年,刘灿铭都要回靖江两三次,看望家人。他对靖江书法界也十分关心,经常与靖江书法界同仁交流,并希望能为家乡的书法事业做点事。

 

  

  潜心国学研习的王卫平

  

  王卫平,字润之,笔名石云,号檀香庐主。1968年1月生,西来镇人,独立学者,江苏省高校教职工书画摄影协会秘书长、南京理工大学工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

  

  听王卫平讲,他幼承家风,崇尚国学,精研古典,学习书法30多年,勤耕不辍。同时,在诗词、史哲、美学方面踏实求索,甘于静守,颐养内在,寡务虚名。寓人格修养于艺,师山水情怀为本。作品着力传统,厚积于古,舒散于今。

  

  早年,王卫平得欧阳中石、刘守安等名师教诲研习书法。最初是楷书,研习欧阳询、虞世南书法,后来钟情于智永真书,于二王行草、孙过庭《书谱》尤为用功,并兼以东坡、米芾、王铎等经典修养。同时研习魏碑、汉碑,翰墨《张迁》、《猛龙》也勤练不辍。

  

  王卫平作品入展“建党70周年全国书法优秀作品巡回展”,获得“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入展“林散之书法传媒展”,应邀赴韩参加“中韩建交十五周年两国书画名家优秀作品展”。

  

  近年来,王卫平不再刻意于书写作品,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潜修国学上。“归真意于心灵,求大道于细微。于时空贯穿处晓其奥理,从风物起落中谙识艺道。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进退徘徊之细念,感国怀民、鉴史醒世、敬畏山河之巨思,无不聊藉文心才思。”用王卫平的话说,只有内在的底蕴深厚了,书法方能更上一层楼。

 

  

  细朱文印篆刻家刘家骏

  

  刘家骏,西来镇人,年方不惑。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以刻章为生,耳濡目染,刘家骏很小就学会刻章。后来,刘家骏摆起了刻字摊,并开始自学篆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靖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印社理事、百乐雅集成员。他的篆刻作品1995年入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999年入选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作品评展,2003年入展国际印学社团精品博览。

  

  友人说,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的滚滚长江水赋予其宽阔的心胸,是绵绵吴越柔情孕育其沉着、细腻的性格,刘家骏于吴昌硕、齐白石至明清,及至汉印,一路潜心研习,最终定位在细朱文印一格,形成自己“淳朴茂密,不逾规矩”之印风。圆朱文、铁线篆印统归细朱文印一类,得其一即可成家,而刘家骏二者皆涉,且能得法,可谓不易。

  

  2013年3月,刘家骏被著名篆刻艺术家韩天衡收为入室弟子。韩天衡是我国篆刻界翘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门下弟子230多人,遍布海内外。

  

  刘家骏说,细朱文的形成最晚,它是印林中年轻的生命,而它又是成熟的。“怎样在已有的定式中注入鲜活的东西,是当代印人亟需探索的,这个过程不会是速成的,应该是印人创作中自然流露的一丝光鲜,我将是这个过程的见证和参与者,希望这一刻越来越近。”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