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理性治污” 以建设性思路给治污企业出路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海门江海风情园 梁大勇 摄
江苏省海门市,一个以印染、橡胶、机针为传统产业的城市如何突破环保瓶颈?海门官方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近100名环保人员加班3100人次、检查企业1846家、处置环保信访3700多件……然而,前往当地调研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却透过这组数据看到了海门环保铁面背后的柔情——“理性治污”。
环保局长管什么?这是一个似乎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保护环境。“铁腕治污”就是经常见诸媒体的环保新闻主题。然而,在海门,环保局长张健关注得更多的却是排污企业如何与环境和谐共生。
张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海门确实有一批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比如电镀、印染,但这一现象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成因。“正视现实的同时必须尊重历史,如果环保部门照本宣科式地行政执法,一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就会关门歇业。”张健说,“中国环保法律法规日臻完善,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律’。狭义地理解环保系统的工作职责和法律条款,‘亮点’可能是贴封条、送罚单,不整改的拉闸断电,顶风作案的移送司法机关……但这不应当成为环保部门的工作常态,尽管治理污染应该坚定不移,但具体措施一定要具有建设性。”
“治理企业的污染、治理环境的污染,其根本在于改变企业老板和环保干部的思想。”张健认为这是他担任海门市环保局长4年来最为重要的心得之一。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环保系统的业务会议还是面向企业的治污动员,张健在几乎所有场合都大胆肯定排污企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对曾经带动一方百姓从贫穷走向小康的企业家们,他始终强调“担当社会责任”“堂堂正正做人”;对环保干部则更多地灌输“纳税人养活公务员”的概念。“治理一个地方的环境污染既要解决历史问题又要协调和谐发展,不能只是制定规则、重拳打击。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获得感需要真金白银的环保投入,你要让这种投入变成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从而有支撑、可持续,而‘自觉自愿’的基础是有行为能力、有效益预期。”张健说。
在“理性治污”思想的指导下,海门环保制定了“小步快走”、“步步为营”的环境整治战略,其中,涉及重金属污染的电镀行业整治最为典型:只要有利于污染物削减、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允许相关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渐进式升级改造,零散分布的机针企业电镀车间通过整合搬迁到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专业公司集中生产,与此同时,严厉打击严重违法企业和非法电镀窝点,为依法技改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截至发稿时,海门市173条工艺落后的电镀生产线已经全部淘汰。
“将18家机针企业的电镀车间整合为5条生产线并集中搬迁、进区入园,我们一共花费了21个月。在老百姓看来,这将近两年的时间不能算短,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时间来磨合,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可想而知,此次整合最终给政府、给企业带来了多赢的结果,其社会评价和示范效应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张健说。
再生胶橡胶加工是海门的传统产业,但相关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容易引发环境信访。海门环保部门没有简单地以处罚企业来平息民怨,而是积极帮助企业寻求新工艺、新技术,提供治理方案和相关培训,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治污水平和环境应急能力。展麒橡胶新建废气吸收装置和废气收集系统设计不合理,环保部门督促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连续一周驻厂整改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针对单个企业难以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矛盾,海门市环保局还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全国各地引入8个废气治理专业团队,通过竞争决出3家单位进驻海门参与橡胶行业的废气治理。3年来的治理,与橡胶废气相关的群众信访降幅超过40%。
“送罚单不如送服务,送服务不能当保姆。”张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政府的服务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资金,但最关键的服务是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划和计划。在印染行业的提标升级整治中,海门环保对全市印染企业的要求是:不求最好,但求治污设施提档次;不求完美,但求治污能力大改善。对广大的市民群众,则要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看见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干了哪些、进步几何。”
根据“特征污染因子”实施“精准治理”是海门环保的一大特点,新港化工原先在反应釜放料作业和真空泵抽料作业时都有“无组织气体排放”,环保部门建议企业进行全密闭改造,添置吸风装置;嘉禾化工原先使用三格式离心机,废气排放量大,环保部门建议企业更换为全自动密闭式离心机并辅以相关的配套系统;海圣药业的离心机甩料时有“无组织排放气体”的状况,环保部门建议其对离心机单独封闭,安装引风罩吸收治理,实现有组织排放。海门环保还在园区主导建设“一厂一管”,废水进入集污池前,除了pH、COD、SS等常规指标,还检测每个企业的特征污染物,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污水处理效果。
张健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污染物有不同特征,建设区域生态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海门每年都会依据“特征因子”确定治污重点,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问题。
在海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还听说这样一件富有“创意”的事情:2012年起,海门开展水环境“清网”行动,环保局出动监察人员对群众反响强烈的河道沿线排水管道进行详细排查,分门别类安装“公众监督牌”,监督牌分红、黄、蓝、绿4种颜色,红色代表工业废水、黄色代表冷却水、蓝色代表生活污水、绿色代表雨水。公示内容包括水质指标、责任单位,然后再通过媒体不断报道各类废水的变化情况。连续4年的渐进式整治,全市三级以上河道地表水水体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目标要求,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60%以上。
张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共监督”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清清楚楚地昭告天下,海门环保正在干什么、准备干什么;二是运用特殊的“信息服务”方式促使责任单位自觉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规范排放行为。“对屡教不改者我们肯定会强力执法,但‘谁的孩子谁抱走’效果更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