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深入开展“政社互动”创新社区治理工作
近年来海门市“围绕一个主题、创建两个协会、落实三大举措”的发展策略,积极营造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同、和谐善治的新局面。
一是突出一个主题,创新政社互动实践模式。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去年初海门市正式启动“政社互动”工作,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政社互动”实践的实施意见》、梳理出了“两份清单”、签订了“委托协议书”、完成了“双向评估”。通过前期的实践探索以及问题反馈,今年海门市创新提出“2+1”模式,即在“两份清单”基础上,围绕“涉及群众广、需求性强”的原则另梳理出11条工作事项,由居民自治理事会协助村(居)委会完成,同时双方签订协议。6月份在三厂街道先试先行。“2+1”模式的打造是对原有“政社互动”实践路径的拓宽与延伸,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社区减负增效”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为政府购买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将部分事宜交由群众信得过、知根底且独立于行政单位的组织管理,为更好的“了民情、知民意、惠民生”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创建两个协会,探索基层社区治理经验。建立居民自治理事会。该机构成员有社区居民依据个人声望、参与公共事务程度、管理能力、影响力等多因素综合考评选举产生。居民自治理事会主要承担宣传法律法规、监督村(居)委会事务、挖掘居民需求及协助村(居)委会部分工作事宜。从微观上看该机构是一个脱离于政府,独立于村(居)委会且真正贴近群众、熟悉群众、服务群众的“微自治”机构;宏观上是一个综合类社会组织,围绕协助村(居)委会,居民自治理事会成立相应分支,比如设置老年人工作小组、社区事务监督小组、未成年人关爱小组等,根据不同的服务领域组建相应的志愿者队伍。通过长期服务,居民理事会的每个分支领域都会得到成长、成熟、壮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孵化出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该机构起到了协助村居委会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双重效应。建立村民小组议事会。为配合村民小组自治试点工作的实施,激活各村民小组自治能动性,海门市在试点村各村民小组推举产生村民小组议事会,各议事会会长都由相应小组长担任,会员则优先选择致富能人、退休干部、复员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充分发挥其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民权益监督员、公益事业组织者、村民致富帮扶者的角色。目前,各村民小组议事会的选举,自治章程的制定、工作职责的划分都已落实到位。为了真正确保“两会”的自治,该市将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助,确保“两会”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三是落实三大举措,推进基层治理纵深发展。巩固减负增效成果。通过清理台账、整改挂牌制度、缩减评比项目、规范社区用章等举措,进一步引导社区职能归位,将更多精力用于为群众服务。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海门市在推进社区减负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其中社区共保留3本纸质台账,6类创建台账及8类电子台账,清理54本。同时建立准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的要求,未经市规范基层台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各村(居)可以拒绝执行;社区对外悬挂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两块牌子,内部保留16个牌子,取消41个。台账资料和挂牌制度的同步规范为社区自主开展为民服务活动提供了自由空间,推动了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归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截至去年底该市依法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有3500余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40家、行业协会173家、社区社会组织3000余家。为有效突破社会组织发展中“空牌子”多、行政色彩浓、服务能力弱的瓶颈,海门市于2014年投入2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园,利用60万元福彩公益金开展了首届“公益创投”项目,分别有6个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园,18个项目入围公益创投。项目服务对象覆盖了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贫困家庭等多个群体。为了给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今年年初海门与“昆山乐仁公益发展中心”达成合作协议,由其来具体负责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创投项目监管,目前各个项目正在有序进行,取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同,真正构建起了“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的运营模式。深化三社联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三驾马车。目前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已落地生根。围绕推动实现社区平台现代化、社会组织体系化、社工力量专业化的愿景,海门市通过资金扶持达成了全市97.3%的社区拥有400平米以上的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孵化器项目和公益创投项目,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依托“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预计今年海门市将完成每万人拥有5名持证社工的目标。相信“三社联动”机制能够在海门开花结果,真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区服务管理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