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让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上好学

26.05.2015  13:20
海州:让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上好学 - 新华报业网
海州:让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上好学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老城区学校建国路小学的学生在网络机房上信息技术课

  乡镇学校岗埠中心小学校园

  江苏力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

  中国江苏网5月26日讯 解放路小学大村分校,建在大山脚下的名校;解放路小学郁州分校,建在城郊结合部的名校;海宁小学,建在城区中心位置的民工子弟学校;新海实验中学凤凰学校,由农村中学异地新建的现代化学校……

  在连云港市海州区,一所又一所建在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拔地而起。 “不花钱,上名校!” “没有好房子,照样上好学校。” “暂住证,也能上好学校。”海州区的家长们如是说。

  政府把50%以上可用财力投向教育

  2005年以来,海州区历经7次区划调整。

  2014年这次区划调整后,海州区辖区面积、常住人口都翻了一倍,农村地区面积大幅增加,经济社会建设方方面面都亟需资金。但是,海州区的教育经费“三增长一提高”年年达标,区政府每年都把50%以上的可用财力投向教育,将教育事业打造成全区闪亮的名片——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级教育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单位”、“省校安工程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称号。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把教育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工程,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为的是办好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教育。”海州区委书记王立斌表示。

  早在2007年,海州区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区政府制定的《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近年来,教育的重点工程、重点事项全部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当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考评体系。区长单晓敏谈起教育如数家珍:“我们还建立了乡镇政府和区各有关部门义务教育工作责任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区财政将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单列,区各有关部门均按照职责分工对义务教育工作给予优先安排。现在,海州的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实现了均衡发展,农村孩子和城区孩子都能够享受同等教育。”

  教育财政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

  城乡教育均衡的基础是“硬件”均衡。

  2011年以来,海州区政府投入4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3.6万平方米、加固校舍3.6万平方米,添置了5600万元的教育技术装备。为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其中3.1亿元投向农村,新建农村校舍11.2万平方米,加固农村校舍5300平方米,按省定标准为所有农村学校配齐教育技术装备。目前,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省标准化要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均达到或高于省二类标准。

  在农村学校岗埠中心小学,笔者看到,学生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楼里,运用电脑、校园网,调取区级教育资源库里的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区的大庆路小学,教师通过“微格教室”,实现异地授课、异地听课、异地研讨,与“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同体”学校、对口帮扶的朱麻小学实现同步实录,在线交流。

  “我们不仅注重办学条件的均衡,更注重教育内涵的提升,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海州区分管副区长袁丽霞介绍,现在全区学校、教师、学生已通过区域教育网实现教育资源、学习资源深度共享。“农村学校的师生也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学习。”海州区的做法,曾在全省县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作介绍。

  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共享

  作为连云港市中心城区,海州区借助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通过名校办分校,打造教育共同体、学校共同体,努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发展,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解放路小学、新海实验中学、海宁中学等优质学校通过举办分校的形式,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全面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使得居住在农村及城郊结合的百姓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到优质学校。

  海州区还全面推行教师“身份管理、合同管理”,实现教师“区管校用”,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仅2014年,就有30名校级干部交流任职,226名教师交流任教,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流动比例达11.79%,82%的新招聘教师安排到乡镇学校执教。“全区中小学有特级教师、市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区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名特优教师700余名,其中在职的省特级教师有11名,全部坚持在一线任教。全区专任教师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34%;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海州区的每个学校现在都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海州区教育局局长王从峰自豪地说。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进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格外引人关注。

  海州区人大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区政府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并设立励志奖学金和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全区建立了政府主导、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区教育部门与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协调合作,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定期开展帮扶活动。各中小学在评优、入队、入团、分班、转学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一视同仁,并对其中的学困生、贫困生进行针对性帮扶,不断完善各类帮教模式和心理援助机制。

  区里还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坚持“双百”原则,即100%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100%混班编排,与常住人口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在这样优惠的政策条件下,近年来,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人数持续增长。”海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徐艳介绍,2014年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数达9154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7%,区里因此在教育公用经费、校舍建设、设施添置、教师工资等方面增加了不少开支,但在所不惜,严格兑现了“政府保障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承诺。

  “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德育八项行动计划”为引领,海州区努力打造“人文德育、数字德育、书香德育、绿色德育、特色德育、动态德育”。

  中小学生“成长体验”暨“三养成”主题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每月一次交流,逐步形成品牌。海州区在全市率先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年组织师生5万余人次在苍梧晚报社、民俗博物馆、虎窝实践基地、鲜花基地等30余个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拥有7个省级课程基地,其中浦南中学物理课程基地被评为省优秀课程基地。海宁中学代表新浦区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多次夺得团体第一名,荣获多项个人一等奖,被授予“中国创新型学校”称号。海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关爱空巢老人”走进央视《新闻联播》。海州实验小学等3所学校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均荣获全国一等奖。全区学校从“一校一品,一校一特”,逐步向“一校多品,一校多特”纵深发展。

  趁春风抓改革促均衡,种桃李谋新篇展宏图。经过多年努力,海州区委区政府走出了一条教育均衡发展的坚实之路,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让全区百姓都能拥有“家门口”的好学校、好老师。未来,海州教育将以优质均衡、群众满意为发展目标,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再创辉煌。许志翔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