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高新区:立足高新做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12.08.2015  03:21

  今年以来,海安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创优载体平台,有效集聚科技资源,加快形成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上半年,全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99亿元,增长14.19%,高出全县3.8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县的42.3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2亿元,增长3.12%,占全县区镇总量的50.9%;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7.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0.4%。
  创新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和动力源。下一步,海安高新区将瞄准“双中高”目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发力,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上发力,在建设高科技平台上发力,让科技创新生根在企业主体上,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着力推动海安高新区从工业经济大镇迈向创新高地、科技强区。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全面实施创新强工强企强区战略,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高效运转。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协同创新,增强企业主体的活力与能力。建设高水准的产业企业研发平台,加快建成已入驻的南大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南航航天产业研究院,重点突破新材料、航天航空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寻求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支撑产业研究院,力争年内筹办2家。探索企业与高校开展“一校一企、多校一企、多校一产业”等多种科技合作模式,依托高等院校科技优势,组织企业采用“柔性引进人才、委托研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中心”等多形式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高校建立研发平台,开展前瞻性研究,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家,实现“亿元以上企业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定报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实行产学研深层次合作,确保规模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分支机构建设、专利申请”全覆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定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45家。
  二是坚持平台优化,增强政策效力。建设高定位科创平台。以海安高科技创业园孵化器为依托,重点孵化培育新材料科技企业,为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加速器为依托,为孵化成功和快成长企业提供加速发展的平台载体。加强科创大厦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开工一幢、装修一幢、入驻一幢”,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苏中翘楚”的海安高科技创业园。完善科创园政策措施,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从产学研合作奖励、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启动资金、项目申报、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扶持入驻孵化器(加速器)企业。搭建高效率的政策服务体系,做到“外部引进”和“内部发展”政策两手抓:对内加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放大政策激励效应,使有效政策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发展力;对外实施多维度创业创新政策激励措施,对来区“双创”的优质项目、优质团队,实行纳税“零”赋税、房屋“零”租金、“双创”有扶持、生活有保障等系列优惠政策,为外来项目、团队“双创”提供最优政策保障。
  三是坚持三招三引,增强要素保障力。突出招才引智,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领军人才,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工业增长点”的效应。依托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地,靠政策靠柔性靠服务培养、引进、用好、留住各类创业创新创优人才,重点是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打造多方向、高水准的工业人才队伍,力争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工业类高校毕业生1500名。多措并举,强化六大劳务合作基地招工、校企合作、中介招工、“以工引工”,加大引进工人团队的奖励力度,办好员工生活服务中心,大力吸纳引进蓝领技能人才,缓解“用工难”。年内再引进劳务公司1家,新招收企业急需劳力。

来源:海安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