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新农人转型种植甘蓝创业大显身手

12.10.2016  17:03
        日前,笔者来到海安县大公镇凌东村的徐军甘蓝种植基地,200亩基地中长满了不同茬口、不同品种的甘蓝。三辆来自上海的卡车正在紧张的装货,田间10多名妇女正忙着采收甘蓝,四辆电动三轮车不停地穿梭在田间到卡车的机耕路上,徐军从田间到卡车不停地指挥着。
        2007年,从事粮食贸易生意的徐军跟着合伙人在城东镇创建了3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种植西甜瓜、大椒、茄子等瓜果蔬菜,由于是合伙经营,加上存在管理的漏洞,经营两年,没赚1分钱,自己投资的近100万元,只收回了一半,还有40多万元成了往来款。投资失败,让徐军觉得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他决定另辟蹊径,重起炉灶,重头再来。2009年,徐军到大公镇仲洋村34组、35组流转200多亩土地,投资200万元,搭建大棚、装灭虫灯、邀请工人,一个新的基地应时而生。徐军带着妻子、岳父、岳母以基地为家,专心种植,继续种西瓜、茄子、大椒、莴苣、冬瓜等,一种就是三年。基地有了样子,但收获却有限,第一年,由于地势低,起大水,上百亩的西瓜被淹绝收,自己的住房也被淹在尺把深的水中;第二年莴苣得病死亡而重种;第三年茄子、大椒有市无价,加上大棚用了三年,土壤开始返碱,将无法种植,三年亏损近200万元。创业的再次失利,让徐军陷入了沉思,蔬菜种植不是想象中的哪么简单,不只是靠一腔热情、出一份力气就行。首先,必须要有技术将产品种出来;其次,要有市场,将产品卖得了;第三,还要有价格,才能卖出好价钱。深思熟虑之后,他开始跑市场、搞调研,发现大公镇凌东村紧靠海安农场,种植出售甘蓝都有基础。决定不再搞多而全的种植,而是专业种植甘蓝,专门研究甘蓝市场行情。从2012年始,为结合解决返碱问题,他拔掉大棚,种植露地甘蓝,科学安排茬口,一年种植二到三茬,避开与大面积生产一起上市,做到错峰销售,选择紫甘蓝、牛心苞、园头苞等新品种,常到种子部门了解各种甘蓝种子的销售情况,尽量避免与大面积同品杀价的现象。思路决定出路,徐军迎来种植效益的大幅提升,2012年和2013年,取得了年赚50万元的好收益。成功尝试又让徐军扩大生产的想法,2014年在大公凌东村再次流转200多亩土地继续种甘蓝,现阶段,年收益稳定在80万元以上。
        5年的成功经验,给徐军种植甘蓝充满了信心,他准备在现有基础上,提档升级,再搞30亩大棚,探索高档品种的种植,将种植甘蓝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张贵才 徐广平 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