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公众安全感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13.02.2015  17:58

  “海安的治安很好,在这里我们过得很安心!”今年52岁的俞志辉从家乡浙江台州来海安做生意已经有十年了,他对这里的治安环境很满意。

  老俞的看法也是众多海安市民的普遍感受。日前,从省委政法委传来消息,在2014年度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等指标电话抽样测评中,海安县公众安全感达99%,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县。

  提及其中的“秘诀”,海安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葛志祥认为,他们坚持民意主导警务,在服务群众和打击犯罪中让百姓得实惠、享平安。

   村民家门口有了“微型派出所”

  “警务室建到了村里,我们方便多了。”海南村村民杨小红对建在村口的警务站赞不绝口。

  前几天,杨小红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是警察,告诉她的银行卡存在安全风险,要立即将卡上的钱汇至指定账号。村警务站站长叶国群听说情况后,主动帮助杨小红识破了骗局。

  去年以来,海安县公安局全面推进警务室入驻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并在原撤并集镇中心所在村(居)设立多功能警务站,大力推行“动态接处警”,实现社区民警巡防、社区管理和接处警“三合一”,当地已有162个警务室入驻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警务站22个。

  据统计,全县警务站(室)已接处警4216起,接受咨询2270人次,调解矛盾纠纷3731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1582条。这些警务站(室)已然成为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型派出所”。

   依托“大巡防”破案逾六百起

  “晚上到家教处接孩子,以往都有点害怕,现在看到有警车巡逻,感觉踏实多了。”家住当地曙光路附近的张女士说,自己家门口时常就有巡逻民警经过。

  “大幅提升街面见警率,让老百姓真正感觉到‘警察在身边,平安就在身边’。”海安县公安局副局长杨军说。为进一步织密“立体防控网”,海安警方深入分析当前社会治安规律特点,依托1290个治安监控点位及2108个模拟摄像机开展网格化巡防。此外,依据警情动态布警,持续开展“亮警灯”工程,突发警情做到扁平化指挥,形成了辐射全县的“大巡防”格局。

  2014年12月4日,租住在海安镇翻身河东的周先生家中被盗,邻居反映看见犯罪嫌疑人向东逃窜。海安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立即指令附近巡逻民警进行围追堵截,很快便将藏匿在距离案发现场仅500米左右的一处围墙墙角处的窃贼擒获,并追回了被盗物品。

   执法办案邀请群众“围观”

  2014年12月10日,海安某工地的工人曹某与工友何某发生争吵,何某一时冲动,拿起一根钢筋打伤了曹某。事情过去1个月了,曹某的伤势已经好转,可关于赔偿问题双方一直没谈拢。

  今年1月15日,经过细致准备,海安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举行了行政案件公开处理会。除办案民警、案件当事人外,还邀请了执法监督员、海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干部及工友代表,对该案进行公开处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意见。

  “事实都摆在大家面前,看得见、听得到,这样办案很公开很透明。”参加旁听的代表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邀请“围观”的做法赞口不绝。

  据介绍,海安县公安局实行了行政案件处理、交通违法处罚、交通死亡事故责任认定、火灾事故认定和火灾复核等一系列公开制度,选择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疑难复杂和容易引发复议、诉讼、信访等行政争议的案件,进行公开处理、认定,通过讲事理、释法理、明情理,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目前该局已组织开展行政案件公开处理120余次、交通死亡事故责任公开认定500余起。(南通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