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展将来宁 南京将申报遗迹

16.03.2015  21:02

  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一带一路”现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实质上,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明清时期又赋予其新的含义。 

  目前,南京正与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等8个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联合行动。九座城市联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精品展览,最后一站也即将“登陆”南京。 

   九城独一无二的 

  艺术品聚宁展出 

  由南京、蓬莱、扬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北海等9座城市的文物局联合主办的“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也即将抵达最后一站——南京。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人士介绍,“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工作,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环节。联展于2012年在宁波拉开帷幕,九城市巡回展出,每站展出时间约为三个月,南京是最后一站。“顺序是9座城市商量排下来的,最后一站并不意味着什么特殊含义。” 

  中国元素、海洋元素、外来文化元素的兼容并蓄,让观众在海洋的气息中品味到持续创新、冒险开拓、开放包容等深层次的“海丝精神”,是此次展览的最终目的。展出的“海丝”九城市珍贵文物数百件,不仅涉及面广,且历史年代跨度长,涵盖了沉船模型、陶瓷、彩绘、服饰、碑文、外国钱币、茶叶等,观众们在现场能看到南京青花折枝花果纹碗、蓬莱元代白釉酱花龙凤纹罐、漳州荷兰“女神站像”鎏金银币、北海汉金花球串饰、泉州基督教八思巴文墓碑石、扬州双鸾衔绶带纹铜镜、福州南宋烟色镶金边绉纱上衣、广州“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白毫茶、宁波南宋玻璃瓶等极具特色的九城市代表展品。每个城市的艺术品自成一体,但又风格迥异,因为每件展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京】 

  南京在“海上丝路”中的意义? 

  “南海线”与“东海线”在建康交汇 

  南京不滨海,却得天独厚地拥有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拥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三国鼎立,让南京第一次成为长江中下游及南方沿海区域的政治中心。贺云翱直言,此后300多年历史长河中,南京真正开辟了中国的海洋时代,东吴建业(今南京)、东晋及南朝时的建康(今南京)在“海上丝路”及“海洋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类似于汉唐时代的长安(今西安)、洛阳在“陆上丝路”发展中的地位。 

  作为都城,南京是当时中国海外开拓与交往的始发点与中心地。贺云翱说,东吴皇帝孙权派大臣朱应、康泰等前往东南亚地区出访,朱应、康泰由此分别写成了《扶南异物志》、《东吴外国转》等著作,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系统记录东南亚乃至南亚地区各国历史风物的重要著作。 

  据史籍记载,东晋、南朝时期,百济国派来使臣达15次,东晋南朝时高句丽国来使不下30次,日本倭王派使也有10多次。这些活动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线”与“东海线”在首都建康相交汇,这让南京当之无愧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海、陆两大丝绸之路交汇,让沿线的国家使节来了场友好相会。据记载,六朝时期,在建康城内专门设有“显仁馆”、“扶南馆”等机构和设施,用于接待外国来宾。梁元帝萧绎所绘《职贡图》真实记录了当时波斯(今伊朗一带)、倭国、高句丽、百济等国使臣来南朝访问的情况。 

   南京申报了哪些遗迹点? 

  共12个,包括天妃宫、宝船厂遗址和大报恩寺等 

  “南海一号”南宋沉船出水的景德镇瓷器、福建泉州出土的元代印度教石刻、“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出水的青花瓷……每次类似的重磅新闻背后,都有一个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南大历史系教授贺云翱是“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领衔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申遗文本制作。用他的话来说,  “如果没有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完整的。” 

  早在2011年,贺云翱团队就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的调研梳理。如今,一份十几万字的深度申遗文本已初步出炉。待九座城市的资料进一步完善及汇总后,将上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南京最后进入申报材料的12个现存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为: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勃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洪保墓、郑和墓。其中大部分早已大名鼎鼎,都是随回族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壮举而产生的。 

  市民稍感陌生的可能是净觉寺、道场寺遗址、洪保墓3个遗迹点。其中,位于三山街上的净觉寺是南京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是郑和准备第六次下西洋的前夕修建的。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副使,洪保墓前几年在祖堂山被发现。至于道场寺遗址,缘于东晋。高僧法显当时从陆上丝绸之路一直走到印度,又从海上丝绸之路返回南京,最后在道场寺著成《佛国记》。这也是第一本记录中国与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著作。据考证,道场寺被认为是在大报恩寺的东边,赤石矶附近。 

   南京向世界输送了什么? 

  六朝瓷器、瓦当、铜镜、制度文化传到日韩 

  明朝医药知识、历法、衣冠礼仪、茶叶等带往亚非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南京向世界输送了什么?又从其他地方得到了什么?贺云翱说,南朝时期来自南亚地区的佛教,使南京成为中国南方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南京六朝墓葬里发现的部分来自印度的佛像,就有从海上运来。而在这个阶段,除了佛教,六朝的瓷器、瓦当、铜镜、制度文化等,也从南京传到了韩国、日本。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此后一直到元代末年,南京的航海事业一直都非常低潮。 

  直到大明王朝在南京建立,南京再次成为世界航海事业的中心城市。贺云翱介绍,仅洪武年间,从南京外派的使臣就有57次,各国来南京的使臣达183次,其中许多国际往来都是通过海上航路进行的。最有意义的是郑和七下西洋,“这项航海活动将海上航线的西端港口延伸到非洲东岸,见证了‘海上丝路’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的发展过程,是延绵千年以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拓展的极限和巅峰,也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壮阔序幕。” 

  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中,通过赏赐和贸易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海外商贸的大流通,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发达的手工业品及其生产技术、传统医药知识、历法、衣冠礼仪、茶叶等被带往亚非一些国家。而南洋各国各地都信任的钱币、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和政府组织等等,也是郑和下西洋期间带去的。域外的香料、木材、珍稀动植物等,则被郑和船队广泛输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两条 

  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的东海起航线,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当时,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后来这条航线让中日交往十分方便。而在陆上丝绸之路不断衰落过程中,随着中国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从广州出发的海上贸易商路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