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七夕”,他们选择这样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相比于舶来品的2月14日情人节,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更多了几分古韵风雅之意。不管是已婚的夫妇,还是热恋的情侣,浪漫“七夕”让甜蜜温馨的气氛弥漫全城。
年轻人更爱红包、鲜花攻势
节日里送花虽然老套,但还是很受年轻人的青睐。“一早就收到了男朋友给我送的花,整天的心情都好了起来。”90后职场新人小彩说,送花到单位的是一家微商,花束搭配得很有特色,花束送到时还很新鲜。她从送花的店员口中得知,不少小年轻都是通过微信预定,自选花束,一大早已经送了12束。
而在微信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晒红包秀恩爱,取520、1314、999等数字的特殊含义。“没有鲜花,没有巧克力,只有刷屏的红包,总感觉会不小心漏点红包。”昨天中午,微友“糖猫”在朋友圈里晒出了红包截图,大虐“单身狗”。她的男朋友连发100个微信红包,每个红包有不同的示爱留言,让“糖猫”直呼收红包收到手软。“糖猫”说,虽说谈钱有点俗气,但高价买花也是花钱,直接发大红包一样暖心啊!
中年人偏向家庭式聚会
在已经携手走在婚姻大道上的70后、80后眼里,“七夕”既是情人节,更是陪伴家人的日子。“平时可以24小时不在家,但如果今晚7点之前不到家,代价可就大了。”与往常不同,平时都要加班到八九点的陈先生一改往日的“工作狂”模式,放弃午休,加班加点将手头的事情忙完。昨天晚上的宴请及活动安排都一概推掉。陈先生说,工作再忙,也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陪伴爱人,感谢她为家庭的付出。他亲自下厨,让爱人享受一刻清闲。
相比企事业单位,顾先生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昨天一早,他便放下工作,驾车陪着妻子回娘家。“老人们对农历节日很看重,而且七夕节陪着爱人探望长辈也是不错的选择。”顾先生说,平时对爱人关心呵护,肯定比节日里送花吃饭更来得细水长流。
老人将每一天都当七夕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任时光流逝,爱的真谛始终如一。对于携手度过大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每一天都在当“七夕”过。他们的爱情或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更多的只是平淡中的小感动,和历经风雨沧桑仍然不离不弃的守候。
七夕前夕,家住生祠镇的薛奶奶得到医生许可,出院回家过“七夕”。薛奶奶说,6月底,她因血糖偏高而出现眩晕,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她的老伴天天坚持骑着电动车在生祠镇和医院之间两头跑。住院的一个多月里,有不少高温天,老伴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上城。回到家里,端茶倒水、洗衣做饭,这些都不用薛奶奶操劳,老伴全给包了。“平平淡淡的相守就很好。”薛奶奶说。
家住合兴社区的王兰英奶奶今年75岁,她每年和老伴过“七夕”的方式总是做上一桌好菜,两人自得其乐。“我们那一代人年轻时都吃过苦,如今有吃有穿就很满足。”王兰英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他们年纪大了,不学年轻人求新奇刺激,呆在一起吃顿好的就算得上是庆祝。
有市民保留拜月祈愿的习惯
七夕节是我国古代女子的节日,又叫“女儿节”、“姑娘节”,这一天民间还有拜月的习俗。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七夕巧果等,焚香袅袅,静默地对月倾诉心愿。“七夕这一天,家里都要设案台,对月祈福。”家住靖城街道柏木村的李丽说,七夕晚上,妈妈就会张罗着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摆上供品,让自己和妹妹点一炷香对着月亮拜,并许下愿望,祈求心灵手巧和美满甜蜜的婚姻。后来,他们全家搬到城区后,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只是将拜月的地点改到了阳台。
我市民俗专家黄靖介绍,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而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七夕节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传统意义,值得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认真纪念、认真思考,感受一下传统节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