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举办缅怀抗日蒙难将士活动

25.08.2015  13:02

  24日上午,南京市浦口区举办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祈福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缅怀浦口集中营抗日蒙难将士活动,新四军老战士蔡青亲属,浦口集中营幸存者亲属李福生,上校军官谭天觉亲属及抗战老干部代表来到浦口“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下,通过默哀、摆放花篮,向烈士行三鞠躬礼,依次瞻仰纪念碑等,来缅怀先烈、回顾历史。

  浦口江边,抗日期间曾有两个“战俘营”。

  据介绍,1940年,日军占领浦口后,在泰山街道三井码头周围临江地带,建立了两个战俘营,一个在今天的新炭场新华街、合作街、场南街一带,一个在今南京市棉麻仓库一带,占地面积约三四千亩。日军先后分六批从太原、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向浦口战俘营押送、关押5000多名国民党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官兵。

  集中营内生活条件十分恶劣,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繁重不堪的劳作,不时有人死亡。但是被俘军民的反抗活动自始至终不断,其中规模较大的暴动就有四次。暴动虽然只有少数被俘军民逃生,大多数都惨死日寇手中,但是被俘军民的大规模暴动对日寇当局产生了很大影响,逃出去的战俘把日本军的暴行传播了出去。最终,战俘营幸存下来的仅有800余人。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浦口区人民政府于1989年树立了这座“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旧址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

  蔡青全家每年有“忆苦思甜日”。

  今年91岁的蔡青是河北省保定人,作为八路军冀中军的一名年轻战士1942年8月来到浦口战俘营。在一次暴动中,他被分配带人切断日军的电话线,避免暴动以后日军求援。完成任务后,他和战友一起跳进长江,他用一个很细的小绳拽着一个不会游泳的同志,路途上,蔡青体力不支,但他还是用尽力气将一位不会游泳的战友托举出水面,并问:“同志,你怎么样?”一连问了几次都没有反应。此时,蔡青已精疲力竭,最终放弃战友。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每次提起这段往事,老人都会眼含泪水,多年来,他总自责自己没能救起战友。

  就在蔡青体力不支时,一艘民船救了他,上岸后,蔡青跑上一座山,在山上遇到另几个逃命出来的,大家见面抱头痛哭,最终,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他们一路打听着,白天躲藏,夜间赶路,终于在1942年10月份在合肥找到了自己的队伍。

  24日现场,蔡青老人的两个儿子也从德州来到现场,大儿子蔡国荣告诉记者,这些年老人一直教育儿孙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在蔡家有一个传统已经坚持了40多年,就是每年8月19日“忆苦思甜日”,儿孙们必须全部回家,吃一顿生玉米、地瓜、干馒头等,以此缅怀那些为了和平失去生命的人。“我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痛恨什么人,而是不再让历史重演。

  谭天觉死前自写挽联誓“收复神州”。

  在浦口集中营,还曾牺牲过一名国民党上校军官谭天觉。他的女儿谭丽安昨天也来到现场。谭天觉,是国民党27军作战处处长、代理参谋长。在太行山战役失败后转战晋中地区,遭到日军重重包围,突围时弹尽粮绝被俘。初到浦口集中营,他听说难友们曾经发动暴动反抗日本侵略军,异常兴奋,劝导大家要忍耐一些时候,等他的伤势好点,就设法带领大家打出去。他曾召集大家向日军头目交涉,抗议日军的暴行和非人道待遇,带领战俘进行绝食。日军迫于战俘的抗拒,只好稍微改善一下伙食,发给每人一件旧棉衣。

  谭天觉擅长书法。他随身带着一支笔和日记本,经常趁日军工头不在的时候,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有的战俘不认识字,就问他写些什么?他说:“写打鬼子的事嘛!”可惜,由于遭遇日本军的摧残,谭天觉在押到浦口战俘营不到四个月后便含恨惨死在草屋里,时年只有36岁。死前,他曾经自撰挽联一副:有四亿炎黄子孙,誓洒血抛头,何难杀敌挥戈,踏平瀛岛;集万千中华雄鬼,仗英魂烈魄,正好随征助战,收复神州。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