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态葬“流行”成殡改亮点 生死观教育仍待加强

02.04.2015  17:04

  中新网杭州4月2日电(见习记者王逸飞)3月25日,浙江省杭州市钱江陵园内,气氛肃穆庄重。在部分社会人士的见证下,园方专门为已故失独老人规划、建立的公益墓区——“博爱园”正式落成,8位已故孤寡老人,以生态葬的形式,被安葬于此。

  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具体又可分为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

  近年来,中国殡葬改革正被大力推进,在浙江的实践中,以海葬、树葬等为代表的“生态殡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成为新的风尚。国家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员肖成龙认为,未来生态殡葬理念必将取代传统“入土为安”的习俗,而加强生死观教育将是其推广的重要手段。

  浙江:生态殡葬成清明主题

  电影《非诚勿扰》中有这样的场景:香山死去,骨灰被埋入花盆中,镜头里的植物,郁郁葱葱。如今,这样的场景愈来愈常见。

  3月26日,来自宁波、金华的160余位市民来到舟山莲花洋海域,把34位已故亲友的骨灰与花瓣撒入大海,陪伴亲人走完了最后一段旅程。

  此次集体海葬是浙江省首次联合海葬活动,也是沿海城市携手内陆城市实施绿色殡葬的一次成功尝试。

  自三月下旬开始,浙江各地相关清明节的主题活动纷纷展开。而不论在哪座城市,生态殡葬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杭州安吉县是中国首个“国家生态县”,也是中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在这里,殡葬事业的发展也体现着浓郁的“生态”特色:3月底,安吉县举办了首次竹林生态集体安葬仪式,为9位逝者进行了竹林葬。

  而在浙江安贤陵园,20具无名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也成功举行,将绿色殡葬成功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该园区目前生态葬墓比例已达40%。

  温州近三年清明节期间共举行骨灰联合海葬123例,举行树葬、花葬、草坪葬仪式300多例,节地葬法或不保留骨灰葬法逐步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生态葬法比例逐步提升。

  “以宁波为例,宁波的海葬在两年前推行。我们明显感到老百姓的认知度在不断提升。活动报名情况一年比一年多。从前年的20余例,到去年的40多例,今年会有更多。有市民还提前写下生态葬协议书。”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

  此外,中新网记者从浙江省殡葬行业协会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期间,浙江全省扫墓群众达近1500万人次,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沙力告诉记者:“祭扫人数的下降,一方面与政府倡导的错峰扫墓有关。而像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民政部专家:创出浙江经验

  1989年,浙江首例海葬出现;2003年,浙江省级层面开始推广生态殡葬。生态殡葬成逐渐受到重视的背后,在其推动方面不难看出,这些年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一直有增无减。

  2013年底,中央发布《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党员干部带头生态安葬、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内容之一。去年11月,浙江亦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意见》,继续推动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记者了解到,2014年浙江全省火化遗体超30多万具,各地方财政用于惠民殡葬政策资金达1.2亿元。

  浙江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胡玉民在2015年清明新闻媒体通气会上介绍,目前浙江在殡葬改革中,该省90个县(市、区)相继出台了覆盖全民的惠民殡葬政策,出台率达100%。而杭州、宁波等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现有的惠民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了生态葬法免费政策。

  浙江义乌曾规定,实施树葬、花葬、草坪葬、网葬等将获得10000元奖励,实施骨灰撒散的,奖励标准为15000元;将骨灰安放在义乌市规划骨灰存放堂的,每穴补助1000元。此外,杭州安吉对生态葬的奖励从800元到1万元不等,在温州实施生态葬将奖励8000元。

  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梁星心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对于骨灰存放处理,浙江目前按照五个主要原则推进。

  “一是鼓励撒江撒海撒散;二是推行骨灰堂、纳骨塔建设,推广节地葬法;三是鼓励各地建公益性公墓,实施集约化安葬方式,保障群众基本需求;四是规范经营性公墓管理。最后组织宣传社会与组织参与到殡葬改革中来。”梁星心说。

  中国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员、殡葬绿皮书副主编肖成龙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快,先进文明的接受程度较高,也有着实施生态殡葬的天然条件,不论从实施时间还是成效来看,浙江都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肖成龙指出,从之前推行绿色殡葬到目前所讲的生态殡葬,浙江的突出亮点是地级市层面上的工作开展。“地方政府、民政部门都在努力推行,工作确实做的很好,创出了自己的经验,也有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

  他举例说,像浙江各地推出的生态葬奖补政策,有地区已经达到了1.5万元的标准,这一力度在全国来讲已经是非常之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浙江各级政府对于推动殡葬改革、推广生态殡葬的重视。

  生死观教育可做推广源头

  一方面,生态殡葬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风尚,而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面对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和生态殡葬的“非主流”地位,老百姓对于生态殡葬的认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缓冲期。

  目前,与许多地区一样,浙江生态葬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压力。虽然选择生态葬法的比例有所增加,但还是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少市民也有着较强的“抵触”心理。

  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认为,目前生态殡葬推广的关键问题是大家存在攀比心理,觉得生态葬使自己面子上过不去。“殡葬改革、生态殡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牵涉到传统厚葬观念向厚养薄葬转变,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脱离群众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事与愿违。

  沙力表示:“大家对于这一行业一直是陌生的。例如此前一直有死不起的说法,其实政府每年花大量资金、选择生态葬都是免费的,所以不存在死不起的问题,关键是‘比不起’。这是三百六十行中最传统的行业,整个社会对殡葬的理解需要有理解的过程。从传统文化讲,大家比较忌讳生死。我觉得在政府、行业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行业要自强自律,通过方方面面的宣传,把正能量带给社会。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员肖成龙认为,推广生态殡葬有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尝试,如用灵牌祭拜代替骨灰祭拜、网上祭祀、义乌“改入土为入室”等方式。现在传统思想的确普遍存在,但随着年轻人的普遍接受,新的风尚会逐渐替代传统观念。这个过程不止需要政府和殡葬行业的宣传推动,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做出努力,建立科学观念。

  “生死观也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在生死学教育方面,人们应该学会怎么去面对,而不应该去回避。对于我们的教育层面来讲,像安全知识、环保知识一样,生死学教育也应加强,可以从根源上促进生态殡葬的推广。”肖成龙说。

  一位民政系统人士认为,推广生态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逐步实施:“一是墓位空间化,通过塔葬、壁葬等实行空间叠葬,提高容积率。二是墓位深埋化,通过树葬、草葬的形式使地面不留永久性建筑。三是骨灰生态化,通过海葬、骨灰讲解等形式使骨灰融入大自然。这三中途径根据百姓接受程度不同逐步实施。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生态殡葬取代传统殡葬将成为必然。“殡葬行业是中国的一种文化,随着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不断融合,未来殡葬形式上将会越来越淡化,安葬越来越淡化。而纪念、祭扫的形式,会多样化和丰富起来。”浙江安贤园策划部经理李钢说。(完)

  原标题:浙江生态葬“流行”成殡改亮点生死观教育仍待加强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