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人自诩为愚公后人 推崇愚公精神
“我们宁愿相信它不只是个寓言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这里的真实的人和事儿。”济源市市委书记王宇燕说,“老愚公就是我们济源人。”
作为一则传播甚广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从它诞生到现在已数千年,那个挖土移山的愚公形象深深刻印在人们心中。而在有愚公故里之称的济源,提起愚公,人们更习惯在这个词的前边加上一个“老”字,透着故乡人特有的亲切。
70年前的6月,抗日战争进入了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愚公移山》的讲话,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此更为人熟知。
王屋山脚下有个愚公村,原名阳台村。村名的改变缘于几十年前的一段历史,那时一些村庄纷纷改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随着时代变迁,当周边不少村又改回原名后,愚公村的名字却一直保留下来,村头有口老井,也被称为愚公井。“我们为这个名字感到自豪。”一位年轻村民说。
64岁的王世平是王屋山一带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对当地的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寓言故事毕竟有生活基础和生活原型。故事的作者列子40岁之后才出门游历,之前都在家静修。当他来到济源这个地方,看到这里人开山修路的吃苦耐劳精神,才把它演绎成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在济源人骨子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的发源地可能也不止一个地方,但是济源人真把愚公当做济源人了。”王世平说,济源人喜欢以愚公为榜样,都自诩为愚公后人。
思礼镇水洪池村,坐落在海拔1460米的山区,是济源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村民们世代用双脚在大山里踩出的一条羊肠小道,成了这个小山村与外界唯一的通道。为了改变闭塞的生活,从1985年起,村支部书记苗田才以仅有的65个男女劳力为基本力量,集资9700多元,经过10年苦战,开凿土石方55万立方米,打通隧道3条,终于打通了通往山下的十余公里道路。
“我要是听了‘风言风语’,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了。但是我一生当中,我办成了别人没有办成的事,你看看,多宏伟,我心里很舒坦。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惹人。一颗红心,必须干成。”苗田才说。
历史上的愚公到底长什么样,没人知道。但眼前这位年过七旬、身材高大身板硬朗、讲话掷地有声的老人,却分明就是当代愚公的真实写照。
在王屋山区,经常碰到一些忙碌着的黑瘦精干的老人,神情当中透出一种别地少有的倔强执拗的劲头。王世平的岳父今年已有102岁高龄,在地里劳作一生的他,常对家人说,整天待在家里,人会闲出病。
资源禀赋并不占优的济源为啥发展快?缘于他们性格当中有着老愚公身上的坚忍不拔与敢为人先。
“济源人有啥特点,只要听到有意义的信息或者新的模式,他都要试试。产业转型要争先,城市转型要争先,农村改革要争先。”记者在济源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词是“率先”。比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山区集中化、城市化供水等等。
富士康济源园区在富士康做A类产品里头是全优的厂区,也是综合效益最高的。企业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的劳动力好用,干活质量高,职工的流动性低,不会三心二意。“济源人干劲足,这大概也是愚公后人的一种特有秉性吧。”王宇燕说。
已故的济源籍诗人王怀让曾在他的诗作《一个今天的遥远的故事》中写道:“我们的感觉,感觉这个故事很真实,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视觉,视觉这个人物,很生动,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今天,“愚公移山,敢为人先”,已成为济源的城市精神。
原标题:河南济源人自诩为愚公后人推崇愚公精神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