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你的“动商”有多高?
“动商”概念提出不到4年 网络点击量已达上亿次
新华报业网讯 测量智商,评估情商,人们早已不陌生;如今,一个评估人们运动能力的全新概念——动商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在南京举行的首届亚太动商研究论坛,吸引了海内外2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各种观点的精彩交锋、激烈碰撞让人应接不暇。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动商就会从一个概念变成可测量的数值,走进大中小学、千家万户。
“动商”,是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于2012年提出的有关人类全面发展的新理念。王宗平说,动商就是一个人的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它与智商、情商共同构成了人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素质,动商像智商一样与生俱来,像情商一样可以后天培养。自提出以来,动商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体育界、社会学界等各方人士接受,到目前为止,动商的网络点击量已达到1亿次。去年,国内首个动商研究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立项。
动商虽然是个新概念,不过,不少人听过后都有切身体会。曾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教授对此非常关注,他说,无论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在华东工学院担任校长,还是作为校篮球队球员时,他都非常注重动商的培养。1988年,李鸿志出任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校长,第一件事就到国家教委申请军训,华东工学院成为第一批军训试点高校。李鸿志在70岁前还学会了开车。如今,年近八旬的李鸿志院士时常出差,但他仍有比较好的体力完成工作。他说,这一切得益于拥有良好的动商。
李鸿志认为,由于对智育的过分强调,使应试教育盛行,使得青年人首先把学习和智力提升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体育和身体可以先往后放。工作之后,感到情商的重要;退休之后,发现生命更重要,这种演变说明对国民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考虑缺乏全面性。“智商和情商得到较广认可,为什么没有一个和身体相关的商呢?”
王宗平常年关注青少年和学生体质的变化和研究。他介绍,自1987年以来,国内学生体质呈持续下降态势,并未出现好转,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逐年上升。“中国孩子智商、情商很高,但缺乏动商。小学生起大早、初中生拼辅导、高中生拼高考、大学生玩电脑。”在他看来,重视智力发育忽视体育运动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孩子们当中“小眼镜”、“小胖墩”增多,身体变得不协调、不灵敏,心肺功能降低,越来越不自信。
其实不仅是青少年面临着动商困境,对自身身体缺乏了解和缺少运动,给现代人的生活和身体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论坛上,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王正伦教授提供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国内慢性非传染病患总数超过了2.6亿人,绝大多数与“运动不足”有关。
不过,尽管“动商”提出之后备受关注,但如果动商仅仅只是评估一个人的运动能力、运动潜能,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能否通过动商测评来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科学运动建议,则更受人们的关注。李鸿志院士认为,一个概念不能停留在感性,而要进一步理性化。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说,就是从定性阶段要向定量阶段过渡。动商概念需要推进理性化,建立指标量化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必须在动商研究中进一步体现。
一个人动商的高低该怎么进行评判?智商已经形成了一套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测量体系,动商该如何建立测量体系?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至少已有2家机构正在研究建立动商测量体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的常金栋博士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动商测评应从运动能力、运动行为和运动技能学习三个方面进行,通过测量个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指标,同时综合运动意愿、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等方面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课题组参与者、南京工程学院老师张红兵,则通过跟踪研究幼儿园5-6岁的儿童,探索构建动商测试量表、动商公式和评价标准。他认为应从测量个体的空间位移能力、平衡能力和灵敏度,同时,通过运动习惯、爱好、兴趣和参与性来测量个体的运动心理。
作为动商概念的提出者,王宗平非常期待动商测评体系能够早点建立。不过,他认为,动商是个新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修正和丰富,人们认识和接受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而动商体系的建立并被社会接受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他期待有更多人参与到动商研究中来,帮助国人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动商,提高身体素质。本报记者孙庆林华维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