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鲫鱼、嫩浆糕……记忆中的南通味道何日能重温?

16.10.2015  16:35

  “舌尖上的南通”应该是怎样的?江海饮食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积淀?下一步如何传承发展?且听烹饪界前辈一一道来

  中国江苏网10月16日讯 美食往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与传统。在南通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江鲜河鲜海鲜齐备,饮食文化在乡土文化传承中,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额。作为烹饪界的技术权威,八旬老人巫乃宗倾其毕生精力所著的《江海食脉——在舌尖上穿越古今的南通味道》一书于近日付梓,堪称南通烹饪文化的写真集。

  南通祖先很会吃!

  南通是中国烹饪文化滥觞之地,青墩是最古老的美食王国

  “饮食是当下城市特点的缩影,是城市时代变迁和文化渊源的印迹!”退休后被授予“江苏省烹饪理论杰出贡献奖”“江苏省烹饪终身成就奖”“全国餐饮特殊贡献奖”等称号的烹饪界前辈巫乃宗老先生说:“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青墩文化遗址,不仅把南通的历史纪年推前了5000年,还出土了许多饮食文化的实物证据,表明了南通乃是中国烹饪文化的滥觞之地。

  1977年探挖的青墩文化遗址证实,6000年前的青墩人已经种植稻谷、狩猎野兽、捕食鱼虾、饲养家畜。青墩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灰陶高足杯、二流壶等文物,经专家确认为酒器。这充分证实,青墩人食物原料从“渔猎”发展到能自行“生产”,吃喝已经有了恒定的食物来源。巫乃宗的研究成果显示:青墩是烹饪形成的圣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食王国,改写了“美食文化出于中原”的论断。

  对话巫老,品读著作,可知明清时代的李渔、陈实功、冒辟疆、曹顶、柳敬亭、李方膺、胡长龄、张謇等名魁天下的南通文化名贤和民族英雄,都是南通烹饪文化的知味者、知音者、阐扬者,对南通烹饪事业的发展起到独特的文化推动和弘扬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先生在打造“近代第一城”的同时,发展了与之相伴相生的近代南通烹饪文化。张謇首开中国烹饪教育列入南通师范学校教育的先河;才女尤瑜编著的中国首本《烹饪教科书》,是中国烹饪教材科学理论规范化的创世经典之作,对中国烹饪文化可谓又一次革命性的大推动、大突进。张謇在南通开拓食源、发展食品工业、创建开放的餐饮市场,南通一时成为中国近代烹饪技术高度集中、餐饮市场高度繁荣的发源地。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南通有十几种传统菜称得上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光上了《中国名菜谱》的就有40个南通菜,《中国小吃》中南通点心7个。

  南通味道去哪儿了?

  本地小吃因制作后继无人而致传承受阻,目前几无特色可言

  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烹饪协会名誉主席、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在省烹饪协会常务理事会上曾说过,“江苏菜不止四大风味,还有一个江海风味——南通风味不能漏掉!我在南通南公园吃的‘蟹粉海底松’和‘烙文蛤’等海鲜菜,是我们江苏省最出色的菜。”的确,有“味不惊人誓不休”之美誉的名厨吉祥所做的每一个菜点,如酥鲫鱼、嫩浆糕、荠菜松、芙蓉藿香饺等,都堪为传世极品。

  30多年前,南通市“三胞会议”闭幕宴会上,餐桌上出现的是扎肝、炝蛏鼻、煮花生、蒸芋头、煎藕饼、韭芽茶干炒肉丝、瘤儿咸菜烧鲻鱼、三鲜、荠菜手擀面、水酵馒头等乡土菜点,饮料是老白酒、热熟胚。浓浓的乡情、乡味,令宾客们欣喜万分。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感叹:“在南通吃到了梦寐以求的儿时饭菜。家乡的味道才是人生最美的味道,一辈子想念的味道。”而这些菜的创意,就来自于巫老。

  颇为遗憾的是,如今吃遍南通,却难觅令老南通魂萦梦牵的乡土味道。好多饭店不拿南通菜当回事,似乎只有川菜、湘菜、粤菜才叫菜。南通菜渐渐淡出了南通人的视线,弄得一些做南通本帮菜的饭店蜷缩在街市一角,南通老百姓喜欢的味道竟无处可寻。南通烹饪大师沈文华,仅用了1分半钟就完成了难度极高的传统“整鸡拆骨”。全国每年都有人想打破这个记录,但屡试不成,均无功而返。这一骄人的成绩一直高悬,保持至今;悲哀的是,自从“肯德基”进入了中国市场,沈文华几乎英雄无用武之地。

  巫乃宗分析,中华美食文化泱泱大观,千百年来菜系林立、流派纷呈,经过不断的演变,南通小吃本身因制作后继无人而致传承受阻,加之大量外省市小吃品种的流入,目前几乎无特色可言;一些餐饮经营者和厨师没有用心,未能利用好先天的优势,致使一些传统小吃已无踪影,老南通唯有从回忆中去寻觅。

  通菜能否重振雄风?

  可以!但需要沉心静气、兼收并蓄,充分发挥江海食材的特性

  历史上,南通经营各帮菜点、中西小吃的菜馆酒楼、小吃店多如牛毛,摊点、提篮、挑担串巷者遍布街头巷尾。他们各持专长,精工细作,讲究特色,互相竞争。经营者们讲究烹饪技艺,创新品种,像金钱萝卜饼、蟹黄养汤烧卖、火饺、水酵馒头等特色品种相继应市,使南通小吃品种千呈、风味多样、日臻完美。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仅从十字街到长桥的南大街一段,包括沿街巷弄各种各样的饮食店、固定摊贩便多达82家,全市饮食业之规模和盛况可见一斑。所有这些,都为南通小吃的发展和风味特色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饮食的背后其实是文化。巫老对当前餐饮界传统流失的浮躁之气,感到痛心疾首。他认为:餐饮最讲究基本功,来不得半点虚假;菜肴归根结蒂在味道和质量;厨师完全要靠绝技来取胜。如南通已故名厨胡寿康、刘明余、焦星山、刘树森、李铭义、吉祥和、倪金泉、马树仁、杨庆春、周汉民等,个个都是厨中翘楚。

  “现在居然有个别大厨甚至连简单操作技术都没有练好,还奢谈什么时尚呢?”巫乃宗说,南通菜属于淮扬菜系,但又不尽相同,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要想让“通菜”鲜遍天下,只有依靠优势的技术和丰富的江海食材资源,摒弃华而不实的修饰,发掘、梳理、弘扬、传承传统民间美食,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外地的烹饪技巧和方法,把江海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才能形成其独特的魅力。他建议,南通饮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向前发展,除了“色香味”的传统标准,还要讲究环保、健康、营养,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南通味道的文化积淀,品出的就是和谐、幸福。

  □本报通讯员 王宇明 本报记者 朱蓓宁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