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流浪乞讨人员超七成是职业乞讨
记者昨从市民政部门获悉,一份专门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日前出炉。结果显示,今年1—9月,全市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000多人次,超七成是职业乞丐。
调查显示,我市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来自安徽、河南及江苏本省等地。其中,安徽籍占今年救助总数近一半,河南籍占救助总数近两成,江苏籍占救助总数一成多。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以成年人居多,占救助总数近一半;其次是老人,占救助总数三成多;未成年人有所下降,占救助总数不到两成。男女性别方面,男性占近八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身体状况良好的占近九成,残疾人不足一成。
在这份调查中,还详细介绍了流浪乞讨的规律。比如,每年的1—4月和9—12月,流浪乞讨呈高发状态;5—8月则呈低谷状态,主要是5—8月是农村收割插种季节,再加上天热高温,街面人流量少,乞讨面窄。春秋季节天气凉爽,外地游客多,街面人流大,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沿街流动乞讨呈全天候状态。
流浪乞讨人员白天多出现在公交站台、繁华地区商场周边、风景名胜区等地区,傍晚则聚集到市民广场、饭店、大排档附近。双休日、长假前后及宗教活动期间,是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高发时节。他们大量聚集在公共场所、风景区及教堂、寺庙附近进行乞讨。
通过被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得知,甘肃籍流浪乞讨人员在南京基本上都有固定住所,群居在城郊接合部的出租屋;安徽籍流浪乞讨人员也有约70%居住在城郊接合部的出租屋,原因是城郊接合部的出租屋租金较为便宜、交通方便,一两百元左右就能租到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
调查发现,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有因病致穷的农民,有因出门在外被偷被抢而无法回家的人,也有因当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实而流落街头生活无着落的老年人、残疾人,但这些人占少数;七成以上为好逸恶劳、身强力壮的职业乞讨,且多来自安徽、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