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泰州试点发放权益卡 压实基层信访责任
“卡上写得清清楚楚,我就不往市里跑了,回家等通知。”去年12月21日,在东台市富安镇政府接访室,原本一脸焦虑反映信访诉求的农民段美丽(化名),拿到接访人员申玉明一丝不苟为她填写的“权益卡”后,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张“权益卡”,全名“江苏省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权益保障卡”,是个半张A4纸大小、10页纸的小册子,填写着所反映问题、接待人员、联系电话等。申玉明指着空白的“处理意见”一栏告诉记者:“办理结束后,我还要把答复意见书的内容摘要打印、粘贴在这里。卡上有监督电话,如果我们不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群众可以举报;如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申请复查、复核,群众还是凭这个卡办理。”
对江苏省信访群众来说,“权益卡”是个新事物。2014年,国家信访局出台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相关办法,省信访局当即着力研究结合当前信访工作实际,在引导群众逐级走访上有所创新。经过反复论证,“权益卡”自2015年6月起在盐城和泰州试点发放。
省信访局接访处处长吴永兴介绍,信访人到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如符合受理范围,便会领到一张“权益卡”,此后该信访事项办理的全过程和处理结果,将在卡上如实记载,这是对信访群众诉求表达权、回应获得权和过程监督权的保障。信访人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即依法逐级、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提出诉求。
长期以来,信访群众多有“信上不信下”的心态,有些村镇就能解决的小事,也要往市里、省里跑,不仅奔波劳累,增加了信访成本,也不利于事情尽快解决。群众为何舍近求远越级走访?信访干部们也在思考:群众遇到信访问题一时不知道找谁,不是直接跑到当地政府门前,就是想着找“官大的”;有的基层部门处理信访事项随意性大,常常口头答复、应付了事,群众不放心、不满意,就往上级跑……说到底,还是得靠及时就地帮群众解决信访问题。
“权益卡”的内在动能在于“双规范”——既宣传政策,让群众明了办理程序,引导、规范信访行为,也通过办理过程的公开来规范信访部门和信访事项有权处理部门的行为,促进问题就地及时解决。“有人说,把办理过程落到纸上,让群众拿在手上,这不是弄绳子套自己脖子吗?因此不理解、不愿接受。还有人担心,增加了工作量不说,万一发卡出现差错,就被人抓住了把柄,还是别多此一举,自个儿把问题处理好就行了。”省信访局督查专员申湘琴坦率披露,“权益卡”制度设计之初曾引发疑虑和争论,“但我们就是希望‘权益卡’成为监督卡——让信访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接受信访群众评价、监督与上级督查、跟踪。”
作为试点市相关工作负责人,泰州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姜文湘发现,处理情况全部在卡上呈现,倒逼责任单位严格按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确保大量信访问题在基层解决。该市试行“权益卡”制度后,初访期内办结率达98%。而“权益卡”发放之初,也并不受群众待见。“群众认为手脚被束缚了,今后到市里省里就没人接待了,”申湘琴告诉记者,“我们一方面宣传逐级走访政策,向群众说明越级上访只接待不受理,另一方面通过压实基层责任,让群众看到问题确实能在基层解决。几次到试点市调研,我们发现‘权益卡’很受欢迎,群众的直观感受是接待人员态度好了、事情办得顺了,信访事项办理满意率明显上升。”
盐城和泰州两市自开展权益保障卡试点以来,累计发放2600多份,初访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都得到明显提升,越级上访大量减少。省信访局副局长秦凯华表示,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针对当前信访形势和信访工作实际,着眼提升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部署。今年,江苏省将全面推开“权益卡”制度,让更多信访群众树立起逐级上访的观念,获得上访的通行卡、权益的保障卡。(徐冠英)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