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0%
冬季的十里溱湖,芦花飞雪,更有1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南迁途中在此落脚栖息。自2011年在泰州市率先建成自然湿地保护小区,近几年,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营造最佳的“鸟居环境”,溱湖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
受到保护的不仅是溱湖湿地。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泰州市已经累计建成50个自然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0%以上。
为何要建湿地保护小区?
大地之“肾”发出“SOS”信号
据了解,泰州市自然湿地具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多种类型,总面积5.58万公顷,占行政区划面积的9%左右。
别小看这9%的国土面积,这里栖息着125种鸟类、60种鱼类,还生长着160余种高等植物,全市大部分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湿地是大自然赐予泰州的宝贵财富。市农委林政站站长陈强说,湿地有“大地之肾”之称,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还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
泰州的湿地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受到了威胁,不少湿地消失。市农委相关调研显示,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全市湿地整体面积逐步减少、生态质量逐步降低、生态功能逐步退化。例如,我市里下河地区近2万公顷的沼泽湿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因围垦种植、挖塘养鱼、开发造林,目前已开发殆尽,以芦苇为代表的沼泽湿地植物几乎绝迹。
“大地之肾”已发出“SOS”信号。“今后,如果全市湿地面积持续萎缩,将失去吞吐洪水、调节气候的大部分功能。”陈强说,为了再现湿地草长莺飞的美丽画卷,泰州从2011年就展开保护行动,启动建设保护小区,力图恢复湿地原貌。
湿地保护小区怎么建?
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
湿地保护小区将进行基础设施和湿地保护能力两大方面的建设。陈强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在湿地保护小区内设立永久性界碑、标桩、标牌和科普宣传牌,明确保护小区范围、界线和保护目标,并建立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对湿地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性、湿地沼泽化和陆地化演替等情况进行监测,实时评价湿地生态变化状况。还将整合力量,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巡护管理,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为了保护湿地,泰州市各地多措并举。近年来,姜堰区实施溱湖清淤工程,清除湖底淤泥50多万方。还投巨资用于湿地水生植物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栽植莲花、菱角等26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80万株,栽植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60万株,并累计植树造林650公顷,为生物群落的更新和演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泰兴市不仅禁止对湿地保护有影响的项目进入,同时迁移湿地保护小区内现有的多家企业。
陈强说,泰州市对湿地的保护,总的原则是“无为而治”,即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例如,在湿地保护小区,禁止砍伐林木、捕捉野生动物,对相关项目建设也有极其严格的报批手续。
能带来哪些效益?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一石三鸟”
现在,泰州有许多用相机“打”鸟的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感慨:过去,要找几只鸟难得很,只能赶到外地去拍鸟。现在,无论是溱湖湿地还是高港的江滩湿地,鸟儿都数不清。
今年9月,泰州民俗摄影家协会在高港永安洲镇附近的江滩湿地采风时,一天就拍摄到了40多种鸟类。协会会员高卫东高兴地说:“近年来加强湿地保护后,不仅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品种也在增加,可以说是‘丁兴旺鸟’。”
说到湿地保护小区带来的效益,陈强说了两个字“三赢”。
“所谓‘三赢’是既有生态效益,也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陈强解释说,湿地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水气蒸发、热量交换及蒸腾作用,调节改善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我市提供清新空气,生态效益显著;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湿地保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而且对抗洪防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从姜堰溱湖、兴化垛田景区来看,发展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泰州日报 张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