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以生态“底色”力筑生态名城
泰州,这座活力四射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全新的姿态融汇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流之中。
泰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力度的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度统一,是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牢牢坚守,是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自觉践行。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追求。2013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即“2015年创成国家生态市,2017年创成和谐共生的生态名城,2020年创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将环境竞争力作为泰州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提出用生态“底色”描绘泰州转型发展“绿色”,以生态环境的优势彰显泰州转型发展的优势,激情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泰州乐章。
目标可期,信心满怀。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从发展内涵到发展架构,从环保发力到全社会合力,泰州积聚起科学发展的正能量,努力在苏中大地上筑梦圆梦,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顶层设计,
高位发力推进生态建设
顶层设计是生态创建的机制保障,是生态建设的动力保证。从秉承“生态立市”理念,到突出环保优先理念,泰州发展始终沿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轨道科学运行。
强机制催生强动力。在泰州,“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成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步步为进的有效方式。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市(区)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创建工作督查推进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生态创建目标保证金制度、责任追究问责制度、督查通报制度等,强化了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生态创建“第一责任”。2014年,泰州又把生态创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效能建设与绩效管理考核中,由三个文明考核加分项目变为必考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加强创建工作行政推动力。
高起点引领高水平。与时俱进加强生态建设规划引领,2013年泰州对《泰州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进一步确定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把城乡发展的“蓝图”描绘在生态建设的“绿图”之上,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城乡发展确立了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在“总纲”之下,多个高起点专项规划与之匹配:先后出台的《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泰州市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2-2015年)》等,相互衔接、有机协调,引领了整体环境保护水平。2013年,泰州市被环保部列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市,市政府及时全面启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大纲》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该规划的编制实施,将有效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发展“多规融合”。
大投入来源大手笔。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坚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这些刚性举措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完善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企业投入为主、争取上级扶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激活生态建设“一江春水”:投资4.2亿元建成泰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10亿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拿出5000万元专门设立生态市创建工作奖补专项资金。201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投资113.5亿元,占全市GDP的3.77%。
转型升级,
让产业与环境“友好”发展
泰州被列入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市,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怎样写出转型升级的满意答卷?适应新常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发展,靠产业结构调整之手调“绿”调优。而这,也为泰州生态文明建设添上浓重一笔。
2014年10月24日,中国医药城13个成熟的产业化项目在园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意味着作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已逐步形成高优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区内共引进421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包括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8家世界500强药企成功落户。如今,泰州正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和“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全力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1+3+N”产业体系。在集聚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成为泰州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魔咒”,泰州州正在践行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良方”。
高效农业,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成为农业发展的热词。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3.22万公顷,规模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9个,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7%。在姜堰,稻田纵横,良田沃土,清水环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硕果累累,勾画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地区的新貌。而这,仅是泰州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帧缩影。
后劲十足的现代服务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泰州医药科技创业园、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4家进入百亿级行列。这源于大力实施的服务业提速升级“四大工程”。而旅游业更是泰州现代服务业的点睛之处——溱湖风景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凤城河风景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兴化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共建成国家4A级以上风景区5个。
多策并举,
合力攻坚环境综合整治
环境质量是攻坚战,是阵地战。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成为泰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铁腕治污、铁腕控污的组合拳,一记记出击,合力施威。
水是泰州的风景线,也是生命线。“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约93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疏浚整治县乡级河道87条共2762公里。泰东河、南官河、凤城河、卤汀河、周山河,整治一新,碧水环流,赢得百姓的掌声。泰州强化各市(区)政府水污染治理“属地管理”责任,突出抓好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达标工程,加快建设通榆河、南水北调清水廊道。2013年,全市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搬迁、取缔、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上游的污染企业、砂石码头等环境污染隐患186个,近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64.4万人。
据了解,泰州未来三年将投入63亿,着力实施十大水生态工程,着力形成“一脉、一城、一湖、三带”的城市水环境总体格局。
为了守护蓝天,泰州积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目前PM2.5等6项环境空气质量指标监测能力已经实现全覆盖;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供热管网全覆盖,道路天然气管网达1500公里。一堆草、一把火的秸秆禁烧,在泰州已不同再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泰州出台专门的秸秆禁烧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秸秆禁烧工作连续获省环委会通报表彰。此外,机动车尾气及油气治理、淘汰老旧机动车、加油站油汽回收改造,让车来车往更绿色更低碳。
治标亦治本,硬招促节能。近3年来,全市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个,节能60万吨标煤。201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641吨标煤/万元,能耗降幅居全省先进行列。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两项减排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泰州经济发展的环保自觉越来越鲜明。
注重法治,
刚性制度给力环境保护
2014年9月的一起关于环境权益的诉讼引起舆论关注:泰州市环保联合会对江苏常隆等6家化工企业非法倾倒危废案件提起公益诉讼,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6家企业赔偿1.65亿元,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单次赔偿金额最大的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这一案件唤醒的是法治环保的理念,反映的是泰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
当老百姓由“盼温饱”到“盼生态”,由“求生存”到“求生态”转变时,发展的每一步如何维护好公众环境权益?泰州的答案是:靠好制度!
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成为重要事项实施、重大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必考题”。涉及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必须“过关”: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环境评价等等,一个也不能少。“环保负面清单”,更是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未进入相关园区的电镀项目等15类建设项目实施严管。
环保制度在资本面前“铁面无私”——制定实施严于国家和省的环境准入标准,提高化工行业投资准入门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予以劝阻和否决。据了解,近3年来,环保部门共劝退或否决各类生产工艺落后、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近百个,拒批投资总额达46.5亿元。
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给企业发展套上“紧箍咒”。从“党委领导、政府实施、纪检监察牵头督查、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到“专项整治、挂牌督办、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泰州连续十年组织开展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
从2004年到2013年,市、县两级政府共挂牌督办471件案件,涉及企业2883家,其中整治企业641家,关停取缔污染严重、治理无望企业2242家,投入整治资金17.5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区域性、行业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十二五”以来共对铅酸蓄电池、酸洗等行业74家企业实施关停,50家企业完成整治任务。
善用环境经济政策之手,催生出更多企业的环保自觉。泰州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制定出台《泰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等9项配套政策文件,通过推进排污权质押贷款试点、完善排污权回购机制等措施,增强试点工作对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企业自主治污减排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市已有34家企业完成排污权指标交易,总成交额800万元。
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让金融资本“服从”绿色。企业环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以及科技创新等26项信息进行共享,实施差别化的绿色信贷政策。目前,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范围已覆盖全市2485家企业,并全部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绿色信用”成为企业的自觉追求。
民生环保,
让百姓共享环境福祉
在泰州,“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城乡,也深得人心。越来越美的环境,成为百姓摸得见、看得着的福利。
“空转绿”工程,利用主城区闲置空地新增绿化55处;加大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建设以长江湿地、滨江森林为主的原生态长江绿带……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53%、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8平方米。走进泰州,景观大道、绿色走廊、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星罗棋布。步步见绿、景随步换的城市道路新格局,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农村村容往往是环境建设的短板,但是,在泰州,农村村貌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景——道路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设施维护、垃圾收运,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扮靓乡村。三年来,全市共完成827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013年以来,全市共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58座,覆盖80个乡镇(街道),全市各乡镇实现垃圾中转站全覆盖。
来到溱湖湿地,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珍禽栖息,鸥鹭飞舞,感受到名副其实“绿肺”魅力。而这,得益于泰州生态建设之功。近年来,泰州珍视里下河地区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积极开展江河湖泊水网、自然湿地、生物多样保护,净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18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30%以上。临近的兴化,在境内主干河道建成10个自然湿地保护小区,打造出江苏省首家“里下河湿地省级生态保护示范区”。
绿色共建,人人共享,生态创建氛围在泰州越来越浓。从全民环境意识的上升到多媒体平台宣传生态理念,从多样化宣传教育活动到自觉倡导生态消费方式,泰州的生态足迹在衍展,生态成果在拓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创成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322所,省、市级绿色社区214个。
如今,空中俯瞰泰州,城乡大地如绿色长卷次第打开,处处郁郁葱葱;近处感受这座古城,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生态环境之美竞相焕发。气更爽、水更清、地更绿,“富有苏中特色、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园林城市”的绿色愿景,正在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