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大院大所打造人才特区 泰州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因子

07.09.2017  13:12

  开发区改革创新

  从亮点看路径

  新华报业网讯 8月4日,泰州中国医药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及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及联合研发中心,鼓励上海中医药大学师生在平台上进行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

  7月12日,中国医药城与北京大学药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创业产业园,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项目,举办高级研修班,为医药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医药城将与北大药学院共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承接北大药学院成果转化等。

  前不久,北大生命科学产业协会调研组专程来到泰州,考察中国医药城发展模式、园区企业研发状况、前沿产品等。行业研究报告形成后,将面向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合作单位发布,为中国医药城与大院大所合作搭建平台。就在7月26日,中国医药城还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就建设泰州新校区、建立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达成重要共识。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泰州加快推进各重点开发区、高新区与大院大所合作交流,围绕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产业布局、创新人才培育狠下功夫,为开发区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支撑与创新力量。

  泰州市委书记曲福田告诉记者,贯彻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精神,泰州正加快推进开发区创新转型,努力把国家级园区建成全市创新的策源地,把医药高新区建成全市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引领区、示范区,奠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位置。省级园区也瞄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大院大所,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形成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

  泰州市委常委、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认为,作为国内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专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医药高新区的核心优势就是“专业化”,园区建立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紧扣“”“”主题,重点打造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中药现代化和保健品等六大产业化基地,已被纳入国家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成功获批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

  泰州医药高新区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全力为区内企业提供新药申报、研发成果孵化等专业化服务,让企业家、科学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创新和发展。全区现已落户800多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包括9家全球知名跨国制药企业,1000多项医药创新技术成果成功落地申报,20个一类新药取得临床批件。仅去年,中国医药城申报的生物制品数占全国的6.7%、全省的60%。今年上半年,园区新增药品生产许可证3张,GMP证书3张,GSP证书3张;新增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6张,医疗器械注册证15张,医疗器械备案证18张。这些认证是企业产业化的最后一道“门槛”,园区藉此快速步入“收获期”。在这个过程中,园区尤其注重营造企业创新的科研环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区内各类研发机构已超过60家,区内企业与国内外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创新型园区的发展,必须依靠资源要素的集聚来全面增强原始创新供给能力。泰州市围绕打造“人才高地”,针对中国医药城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每年拿出6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对医药城重点引进的海内外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人才给予支持,最高可获500万元项目启动或风投资金,今年专项资金已递增至1亿元。园区企业亚盛医药公司董事长杨大俊博士研发的一个新药卖出3亿元高价,对这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医药城已给予其数百万元人才专项支持,短短几年间,杨大俊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多个单靶点、双靶点和多靶点药物,填补了国内空白。

  人才“金三角”是中国医药城柔性引才、打造“人才高地”的又一亮点。医药大市泰州对高层次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创新形成人才“金三角”模式:部分高端人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做研发,在中国著名大学做教授,在泰州医药高新区创业。中国医药城已累计引进3000多名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其中外籍院士2名、两院院士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5名、江苏省“双创人才”92名,在全国同类园区中名列前茅。为了使高端企业和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中国医药城建成大小分子实验室、疫苗工程中心等1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产业创新、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

  一个新药品从研发到临床实验再到走向市场,一般需要10年左右,而泰州复旦张江药业今年上半年新推出全球第一个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的一类新药“海姆泊芬”,此前只用了6年,现已迅速投放国内20多个城市,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1.2亿元。

  本报记者 顾介铸

原标题:牵手大院大所打造人才特区 泰州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因子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