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黄桥法庭精耕细作“民心文化”
□本报特约通讯员堵亚均
7月9日,泰兴市法院黄桥法庭取材于典型案例的微电影《神奇的“和好树”》开拍;集四大地方特色人文于一体的雕塑墙正在设计之中,石刻独角兽已完成初步设计……这些将成为法庭深耕“民心文化”、促进司法和谐的新阵地、新载体。
作为服务黄桥老区5个乡镇、近40万人口的法庭,面对案多人少的司法审判新形势,黄桥法庭大力传承红色经典“民心文化”,围绕“情暖民心、法润黄桥”庭训的新追求,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践行“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锻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地方特色、赢得百姓称赞的司法“民心文化”。
法润老区,花开民心。得益于“民心文化”的开花结果,黄桥法庭近年来涌现了省法院系统调解能手、泰州市十佳法官、泰州市“百姓喜爱的好法官”、泰州市最美巾帼等先进个人;连续六年被评为泰兴市法院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2012年被省、市法院表彰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高院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汲取“红色养分”
塑造克难争先的“群文化”
每天,打开微信,“黄桥法庭”的群聊就会跳出一些法律话题,群友们在里面聊得热火朝天。
“新时期老区法庭如何弘扬革命光荣传统?”“工作难点,突破就是亮点!”通过微信群聊天式的引导,法庭消除了大家的思想困惑,激发了克难办案、争先创优的信心和合力。一次,法官王云遭到当事人的误解,大家便在微信群里开导她,发可笑的表情逗她笑。
如今,这一开通于去年6月份的微信群已成为“指尖上”的思想阵地、心灵驿站和业务课堂。“指尖上的法庭”队伍日益壮大,不仅是法庭的干警,也吸引了上级法院领导和新闻媒体人的加入,大家不时共议话题、合力解难。
活跃的微信群仅是黄桥法庭“群文化”中的一个载体。4年多来,法庭受案数一直居高不下,每年都超过1800件,仅有6名审判人员,其中一人已过59岁。据黄桥法庭庭长宋炳忠介绍,为提振大家克难办案、争先创优的精气神,法庭将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手棋下在深化“红色教育”上,组织全庭人员赴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共江浙区独支旧址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强化理想信念和司法宗旨教育,突出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让公正司法、服务群众成为自觉价值追求。同时,耕耘“菜园文化”,组织全员将院内的一块空地开垦出来,挂上“法官劳动基地”牌子,让大家轮流种植、管护蔬菜,促使大家始终心中想着老区人民、保持公正司法的勤廉本色。
无论是集体劳动中,还是乘车往返途中,甚至中午就餐中,工作之余,黄桥法庭这个大家庭只要聚在一起,就形成“群文化”,交流业务心得,分享工作喜悦,共商解难之策。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养一身正气、去半点私心”……这一句句闪烁着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座右铭,公示于黄桥法庭一楼大厅内,化作全庭人员为民司法、公正司法的一个个实际行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探索“民心审判”
弘扬公正裁决的“法文化”
谁都没有料到,两年前,宋炳忠看电视时产生的一个点子竟然引领着黄桥法庭走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心文化”建设特色道路。并且这一创新做法2013年还在全省人民法庭庭长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2014年被泰州中院发文推广。
2013年,宋炳忠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调解家庭纠纷的节目,矛盾双方坐在节目现场,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宋炳忠当时就灵机一动,我们也可以以这种形式让老百姓参与到案件的讨论中来啊!
说干就干,宋炳忠随即找到黄桥老区小有名气的“黄桥在线”网站,决定把案件挂网上,让网民来评议。他们选择了一些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件,在隐去当事人真实身份后,把案件事实公布在论坛上,收集网民的意见,再将主导意见和建议向当事人公开,增强正面说服教育的认同效应,增加成功调解的概率。
“养女该不该看望并赡养养父”是放在论坛上讨论投票的首起案件,短短5天有5000多人浏览、70多人参与投票。截至目前,黄桥法庭已在“黄桥在线”上讨论投票案件14件,参与投票达400多人,浏览超过10多万人次,跟帖800多个。其中,调解9起,撤诉3起,判决2起。
“公正才能赢得公信,也才能进而赢得民心,这是司法为民的关键所在。”宋炳忠介绍说,2013年以来,黄桥法庭创新开展“民心审判”,广泛倾听民心、及时回应民意、积极运用民意,以法律为准绳,以民意为参考,着力促进审判和调解,实现案结事了,从而走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心文化”建设特色道路。
除了在网络上的互动外,自2013年以来,黄桥法庭还加大巡回审判,选择当事人双方对立情绪较大的案件到案发地公开审判,有时甚至开庭到田间地头、家前屋后,并邀请村民代表现场投票,对当事人进行劝说调解。这既促进了案件调解,又扩大了普法效应。至今,已巡回审判案件51件,参加群众1000多人次。
突出巧用“和好树”
深耕案结事了的“和文化”
“若不是你们,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就散了。纵然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们夫妻内心由衷的感谢!”今年3月30日,在黄桥法庭院内的“和好树”前,承办法官紧抓住原被告女儿亟需治病的共同焦虑点,成功劝和一对夫妻,当场感动得一家四口相拥而泣。原来,今年初,出国打工3年的余某回来后,因点滴小事纠纷,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家出走,而离婚诉前保全发现,交给妻子保管的几年打工收入15万元只剩下6.5万元。
黄桥法庭院内有两株雌雄相依的银杏树,而泰兴人自古对这一地球最古老的孑遗“活化石”怀着一种无比的敬畏之情。近年来,法庭大做文章,在树上铭牌“和好树”,每当遇到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离婚等案件当事人,便让他们到树前见证大自然的“爱情奇迹”,起到了出乎预料的教育和调解效果。至今,借助“和好树”,黄桥法庭先后让18起案件当事人重修于好,并在树前拍照留念。
为营造司法和谐的社会氛围,近年来,黄桥法庭注重就地巧用载体,运用经典故事,尤其是发挥好地方特色景观、人文故事的引导作用,着力深耕司法“和文化”。在一楼大厅,张贴告知“对妨碍民事诉讼有哪些强制规定”,宣讲“六尺巷”和宋顾孝子顾昕的故事。针对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发放法律常识温馨小贴士,引导干戈化玉帛。如离婚纠纷,印制了“离婚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滥诉对人的身心伤害”“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诉讼权益”等,在当事人等待开庭时发送,很好地引导他们依法诉讼、冷静处事。
去年初,多年遭受家庭暴力的耿某诉至法院,要求与丈夫王某离婚。开庭当日,耿某与王某在法庭外发生争执,一家人打成一团。对此,承办法官当即向上级汇报,根据耿某申请,依法发出泰兴市首张司法“人身安全保护令”。
原标题: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