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泰兴市粮食规模化种植的几点思考

16.03.2015  10:42

 

泰兴市粮食局 卜卫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传统一家一户粮食种植方式正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通过对泰兴全市粮食规模化种植现状的调研,笔者认为,粮食部门应以提升为农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拉长粮食流通产业链为载体,主动适应变化、积极掌控粮源。

一、泰兴市发展粮食规模种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底,泰兴全市共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143个,面积3.7万亩(占该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16.5万亩的22.4%),均以稻、麦生产为主。从农场的类型看,有家庭农场型,以家庭为经营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规模化生产;有个人独资型,主要由种田能手或工商从业者个人投资;有股份合作型,主要由当地村组干部与其他种植者合股投资建立的股份制农场或合作社。从种植的规模看,200亩以下的有85个,占总数的59.4%;200~300亩有29个,占总数的20.3%;300~500亩有10个,占总数的7%;500亩以上有19个,占总数的13.3%。从效益上看,根据调查,扣除生产性成本和土地租赁费,2014年每亩平均纯收益236元,其中每亩纯收益在300元以上的占28.6%,在200~300元的占42.9%,200元以下的占28.5%。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大三个力度,催生发展动力。一是加大激励力度。自2011年起,泰兴市连续三年出台了《粮食生产奖励扶持办法》,对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二是加大推进力度。市委、市政府把家庭农场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摆在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三是加大考核力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验收办法,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考核内容,采取“自下而上”申报和阶段性考核验收的方式。

2.明确六个必须,实施量化管理。明确规模化种植必须集中流转5年以上;必须集中连片150亩以上,地理位置交通便捷,农田基础设施完好;必须使用统一粮食品种;必须统防统治病虫害;必须统一使用机播机插方式;必须秸秆全量还田。

3.注重项目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稻米、标准粮田等项目,强化田间路道、农桥涵闸、硬质沟渠、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粮食规模化种植倾斜,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截至目前,全市粮食规模化种植户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5台、插秧机286台、收割机32台、烘干机21台、农机仓库78座。

4.强化精品意识,推进品牌经营。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深入推进“三品”认证,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实行品牌化营销,着力提升品牌效益。虹桥镇八圩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通过推广新品种和标准化种植新技术,实施稻田养殖,所产大米品质优、口感好,且申报了“江泰虹”有机品牌大米,实行产业化开发,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精装大米售价达到了每斤10元、普通包装大米售价达到了每斤5.5元,分别是常规大米售价的5倍和2.8倍。

5.加强指导服务,筑牢科技支撑。落实科技人员与粮食规模化种植户实行“一对一”挂钩指导,及时将技术信息送到业主手中,量身定做培训计划,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提供专场培训服务,促进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并积极协调种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与其进行直接对接,把基础条件较好、科技水平较高的粮食规模化种植户建设成为种子公司的繁种基地和面粉加工企业的生产基地。黄桥镇金太阳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水稻和小麦作为种子使用,亩均效益较商品粮高出15%。元竹、曲霞等镇家庭农场生产的优质弱筋小麦全部销往“苏三零”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亩均增效5%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主要表现为“三个难”:

1.政策不完善,扶持难。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粮食规模化种植还没有准确、统一的界定,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粮食规模化种植的政策措施,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等方面专门的政策扶持少。依据规模大小,家庭农场一次性投资在50-500万元之间,这么大的投资,要很快产生回报难度较大,而现行政策下,贷款非常困难,投资大、贷款难制约了粮食种植的规模和发展。

2.流转期限短,履约难。泰兴市土地流转主要呈现三种流转方式,一种是农户委托村委会流转,将农户手中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出面发包给种植大户;二是村民组织集中流转,由村民代表或者所有农户与种粮大户签订流转合同;三是种粮大户主动与农户一对一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绝大部分土地流转合同期限5年,年租金每亩1000元左右,并约定增长机制。受物价和高效农业项目影响,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农民对土地增值预期日益强烈,大多数农户不愿意将长期土地流转,一旦种植效益好,便可跟风涨价。另一方面,很多种植大户目光不够长远,加上资金短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敢与农户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由村委会牵头的土地流转方式,村委会承担无限责任,一旦出现农户收回土地或种粮大户不能及时足额支付流转费用,将引发新的履约风险。

3.专业人才少,管理难。家庭农场主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就是乡镇农技工作人员,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科技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几乎没有规范的财务收支账面,只算大账,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田间管理主要靠乡镇农技人员指导,很多时候还是凭着老经验办事。

二、发展粮食规模种植的意见与建议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完善:

1.完善政策引导。在现有的国家支农政策中,适当对粮食规模化种植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其稳定经营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等。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增加险种,化解自然灾害对种粮的生产风险。探索建立种植大户管理服务制度,增强扶持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引导和鼓励各类组织开展面向种植大户的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苗育秧等社会化服务。

2.完善土地流转。建立规范、流畅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培育种植大户的前提和基础。在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前提下,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加速土地流转步伐。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便捷服务。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通过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土地确权登记、互换并地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连片成方、旱涝保收的农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机制,保护好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3.完善人才培养。围绕“如何种好粮、如何好种粮”,整合农委、人社、教育、粮食等部门和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对粮食种植者开展“接地气”的培训,确立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达到“种粮好”的目的,让种植大户以正规企业的职业化身份面向市场。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开展粮食规模化种植。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鼓励种粮大户通过多种形式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学历水平。

三、粮食部门应发挥优势,积极参与粮食规模化种植

主要做到发挥“三个势”、打好“三种牌”:

1.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造势发展,打好“氛围牌”。“有粮为王、无粮则亡”。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种植是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而出现的新生事物,也是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生力量。面对规模化种植发展趋势,粮食部门应当从扶持政策制定、服务措施跟进、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积极参与,鼓励、引导系统企业关注、思考、介入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模式,主动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如良种订购、社会化服务、田间技术指导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氛围。

2.加工企业要趁势而上,打好“市场牌”。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主动对接家庭农场,构建“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面粉加工是泰兴市传统优势产业,“苏三零”是全国面粉行业首批“全国驰名商标”,位于该市新街镇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宇辰面粉有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为3家家庭农场提供小麦品种,发展订单式种植,获得双赢。

3.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顺势而为,打好“自身牌”。主要发挥自身四大优势:一要充分发挥机械优势,利用新建烘干设备,为小农场提供烘干服务的同时,取得粮源;2014年,蒋华粮库投资100万元,新建的日处理120吨烘干机于当年10底投入使用,已累计为家庭农场烘干水稻近3000吨;二要发挥仓容优势,利用现代化的储粮装备、装卸条件,实行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积极探索“二次结算”、“粮食银行”等发展模式,为种粮大户提供储备服务,取得粮食的长期储存与保管;三要发挥资金优势,利用参股、合作的方式,帮助小农场解决融资难题,控制粮源;四要发挥龙头优势,探索成立“家庭农场联合体”。由国有粮食中心库牵头,着力推进“订单粮食”,将周边多家家庭农场联合起来,逐步实施“种植品种、技术服务、农机资源、粮食销售”四个统一,注册统一商标,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