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检察“舌安工程”暖民心 去年来审查起诉12件26人
去年以来,江苏省泗阳县检察院整合内外部资源,设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检察官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普法宣传等工作机制,创新开展“舌安工程”系列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开展以来,该院督促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6件,审查起诉12件26人,9件18人已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目前,泗阳县已成功创建我省首批、宿迁市唯一省级食品安全城市。
一次专项检查促成6件案件立案侦查
去年3月,泗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检察官办公室正式成立,办公室通过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两法衔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打击、保护体系。
办公室成立后,对2015年以来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专项检查,发现有快餐店、早餐铺被处罚,原因是因为包子、馒头中添加了铝泡打粉。
“如果不是因为查看行政案卷,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很难认识到铝泡打粉究竟是什么,它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该院侦查监督科科长许泽祯带着疑惑。
检察官们通过查阅资料、相关司法解释后发现,铝超标会损害人体骨骼和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问题,早在2014年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即发布文件,明确禁止在非油炸面制品中使用含铝泡打粉。但因铝泡打粉价格低、发酵快,制作的面食卖相好,导致包子、馒头等传统面食一直“铝禁不止”。
为整治全县快餐店、早餐铺违法使用铝泡打粉,该院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铝泡打粉专项整治活动。一方面对前期行政处罚案件再审查,查找是否有符合刑事立案标准而做行政处罚的情形;另一方面加强走访检查工作,检察官与行政执法人员共同到一线进行执法,对医院、小学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早餐铺、快餐店进行重点排查。在专项行动中,检察机关介入行政执法3次,督促市场监督管理局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6件,目前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全部立案侦查。
一份专报引起县领导重视出重拳打击非法使用工业盐
2017年5月,该院开展食品案件“回头看”的小专项活动,在梳理案件过程中检察官纷纷皱起了眉头。
“在对2013年以来办理的43件食品案件进行查阅的过程中对案件类型做了统计分析,发现仅2016年就办理了8起非法使用工业盐的案件,涉案人数近20人,此前这类案件并不多见。”公诉科的检察官说道。
工业盐杂质多、重金属超标、易含亚硝酸钠,大量摄入会导致急性食物中毒。这么多的工业盐流入市场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使用工业盐的案件均发生在乡镇,大多是家庭作坊加工腌制食品、制作馓子时使用,由于乡镇食品安全监管疏漏,导致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
为此,该院迅速将情况分析整理形成《检察信息专报》,向泗阳县委、县政府反映,相关内容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并要求公安、盐务等部门立即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不让非法使用工业盐的食品上百姓的餐桌。
整治活动中,排查城乡200余家小吃店、小作坊,刑事立案14件30余人,审查起诉12件26人,其中9件18人已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一份检察建议让禁止令“令行禁止”
禁止令是对判处管制、缓刑犯罪分子的一种处罚措施。在实践中禁止令多被用于从事食品生产销售活动的犯罪分子。
近三年,泗阳县作出的禁止令决定17个,有15例为食品生产销售的禁止令。由于犯罪情节较轻未被收监执行,当事人往往不能有效遵守禁止令的相关规定,既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同时还严重降低了司法的威严性。为增强禁止令的执行效果,确保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全程监督,今年年初开始,该院对此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
该院刑事执行检察科科长徐文洁介绍说,“由于监管不严、标准不明、衔接不畅导致禁止令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令行不止”的情况,15名当事人分布在7个不同的乡镇,缓刑考验期内要不定期的去各乡镇检查禁止令执行情况。”
禁止令检查过程中证据固定也是个难点,很多涉案人员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以亲戚朋友的名义从事食品的生产经营,自己做“幕后老板”,要想固定证据只能通过长期的跟踪走访。今年6月,在长期的跟踪检查过程中发现胡氏夫妇因使用工业盐腌制食品、从事帮办宴席,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个月、缓刑八个月,同时被禁止在缓刑期限内从事食品生产、销售活动。但胡氏夫妇却以为“不坐牢”就没事了,在判决后不久即又偷偷经营食品生意。
针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该院向县法院、司法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上述单位加强对禁止令的送达、告知、教育、监管等工作,对2名违反禁止令的当事人进行警告,其中1人被收监执行原判刑罚。同时,该院还联合法院、司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建立食品犯罪禁止令执行情况信息通报、协作机制,利用行政许可、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确保食品犯罪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