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农民“不满意”,免掉村支书

10.12.2015  08:24

组织部进村随机测评村居干部群众满意度

泗洪:农民“不满意”,免掉村支书

  新华报业网讯 “知道你们村支书是谁吗?” “李国峰。小伙子人不错。

  “对他工作满不满意?

  “满意!我家后面那条路,几任书记没解决,他给铺好了。

  11月19日,泗洪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王春建来到当地半城镇前洼村,随机测评村干部的群众满意度。听完这位中年妇女的回答,他在测评表“满意”一栏打勾,并写上“为村民修通一条断头路”。随后,王春建又在村里转悠,遇上谁,就问同样的问题。

  组织部悄悄进村搞调查,李国峰并不知道,但农民口中一声声“满意”“不满意”,将决定他能不能继续干村支书。前年泗洪由组织部牵头,测评319个村居干部的群众满意度,至今年11月底,已有12名村支书因群众满意度连续两次低于60%而被免职。

  “管理村支书,一直是难题。以前,要么乡镇党委书记说了算,村支书哪件事没干好,就免掉;要么空抓虚抓不落地,村支书没人管。”泗洪县委书记徐德认为,村干部干得怎么样,农民最有发言权,扣住满意度这个核心,让农民去评价村居支书,就是要引导他们融入农民,服务好农民,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刚开始,我们做了张很复杂的测评表,请农民填写,但几次下来,发现行不通。农民习惯直截了当,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适应农民思维,我们就问他们对村支书满不满意。说满意,不用多问;说不满意,那得好好问。”泗洪县委组织部部长范德珩说。每个季度,由组织部牵头,随机测评四分之一的村支书。每个村,随机走访40人以上,田头、路上、屋里,哪边有人就问谁。群众满意度低于60%的村居支书,下个季度必须再测评。

  当农民的评价直接关系自己的位子时,村支书们“压力山大”。泗洪县魏营镇党委书记钟继承说,村支书归乡镇管,过去只要完成乡镇下达的任务,那就是好村支书。但有些“好村支书”,只对上负责,不顾农民感受,在本村口碑很差。

  80后小伙杨木龙是魏营镇豆冲村村支书,工作能力强,镇里交办的事都能完成,但县委组织部前年进村搞测评时,他的群众满意度竟不到50%!

  杨木龙感到很委屈,钟继承帮他分析村民意见,发现他是不接地气、不了解农民诉求。当时,村里连村部都没有,农民想办事,都不知道去哪找村支书。

  11月20日,记者来到豆冲村,由村里废弃小学改建的村部里很热闹。“别看杨书记年纪小,肯干!”正在村民活动室下棋的徐岗平说,县里考核村支书,群众说话管用了。9月初,他反映他家和周围村民吃水难,杨木龙马上向镇里汇报,争取10多万元拨款,铺设水管,让273户村民用上自来水。

  “当好村支书,眼睛必须‘朝下看’。只要走近农民,帮他们解决困难,提高满意度并不难。人心自有公道。”在最近一次测评中,杨木龙的群众满意度达93.4%。满意度上去了,他干事更顺心。像土地流转、环境整治,以往很难推进,现在村民主动配合。

  “去年10月,组织部第一次测评,我的群众满意度只有58%。年底,第二次测评没搞前,我知道还是难过关,主动辞职了。”泗洪县界集镇一名前村支书说,当初把1万亩地流转给外地老板,没征得部分农民同意,引发纠纷,导致老板撤资离开,不少农民感到不满。“我急于求成,工作方式简单,没考虑大家感受。满意度低就让位,合情合理!”他说。

  办事不公;欺上瞒下;摆架子不理人;作风粗暴……因为这些,泗洪有46人次的村居支书群众满意度低于60%,被县委组织部诫勉谈话。他们中,多数人拿出行动,赢得农民认可,避免“下课”。两年来,县里组织11次随机测评,村居支书平均群众满意度由63.6%攀至86.3%。满意度低于60%的村支书,由第一次的16人减少到最近一次的1个人。

  “五组刘林家庭困难,小孩生病,无经济收入,申请救助。”翻开石集乡石集居委会党支书沈平虎的“民情走访记录”,多数事项后面写着“已办结”。执掌泗洪去年考核得分第一的“五星村居”,老沈觉得,只要用心服务,公平做事,不用担心群众满意度,农民是用心而不是嘴投票的!社区曾有140户吃低保,群众意见很大。他一一核准,将不符合条件的110户张榜公示,统统取消低保资格。大家看了很服气。

  群众满意度,不只是决定村支书的位子,而且影响他们的收入。去年,泗洪评出50名“五星村居”支书,县里奖励每人6600元,按事业单位标准发工资,财政出钱为其买养老保险。他们人均年收入五六万元,是普通村支书的两倍。而想当“五星”,村支书群众满意度必须达90%。

  干好村支书,家门口有面子,经济上不吃亏,泗洪村支书不再后继乏人。李国峰说,自家有养猪场,生活富裕,愿意把村支书当职业干下去,因为享受农民向他竖大拇指的荣耀。泗洪村支书平均年龄从两年前57.8岁降至44.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四成。他们中,有三分之一自己会挣钱,而且能带着农民一起富。

  本报记者  孙巡  徐明泽  季铖  本报通讯员  许昌亮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