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类图书编辑的四个意识与四种能力
核心阅读
策划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策划选题需要敏锐的触觉和独到的眼光,其选题必须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和契合所涉领域的发展需求。那么,法律类图书编辑该如何做呢?写策划方案前,至少要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方案有没有可操作性?二是谁能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三是它的市场前景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有助于图书编辑把方案变成现实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和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法律的修订、新法的推出,都大大推动了法律类图书出版的繁荣。反之,法律类图书亦对深化法学理论研究、深层次阐释与剖析法律制度、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法律类图书编辑工作除了要遵循一般图书普遍遵循的规律外,由于其主要内容载体为法学理论、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实务操作、案例解读和法律文化等,在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上便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做好法律类图书编辑工作,应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四种能力。
增强时代意识
提高选题策划能力
近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法律类图书出版发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此,图书编辑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策划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策划选题需要敏锐的触觉和独到的眼光,其选题必须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和契合所涉领域的发展需求。那么,法律类图书编辑该如何做呢?写策划方案前,至少要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方案有没有可操作性?二是谁能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三是它的市场前景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有助于图书编辑把方案变成现实。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划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法律出版社适时邀请我国著名法律专家撰写、出版了“法治中国”系列丛书。该套丛书立足于当代中国法治现实,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为根基,通过实证分析和学理探讨为中国的核心价值重建以及制度改革出谋划策。丛书的选题覆盖所有同中国走向法治相关的重大命题,比如预算制度、财税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在论证风格上,丛书作者无不强调理性建设。这套丛书的出版,已经开始对中国走向法治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组稿编辑能力
有了选题策划方案,组稿很关键。在现如今出版社众多的情况下,编辑没有强大的组稿能力,策划案等于是废纸一张。组稿最能全方位体现编辑的综合实力。对题材的把握准确与否,对体裁的选择是否得当,跟作者是否有良好的沟通等,都关乎最终能否编辑出版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图书。
法律类图书的内容以庄重、严肃、略显“冰冷”的法律为主,齐整森严、曲高和寡,使之难以受到更为广泛的读者欢迎。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有创新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来自技术或外部形式的,更重要的是思维观念的创新。除了编辑出版法学专著、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外,编辑不妨尝试将法律图书从其严肃性慢慢向兼顾大众口味转变。比如通过故事性强的案例来讲法理、梳情理,或以漫谈、随笔、访谈、札记、闲话、逸事等体裁呈现出“亲民”的法律图书,达到法律的“面孔”温和化,从而吸引大众读者的视线。
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著的《西窗法语》,此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再如,《正义女神不睁眼》一书,它是一本法律主题的知识读本,由数十位活跃在一线的司法从业者,针对社会大众关心的法律问题撰写回答编著而成。此书没有长篇大论的法典起源追溯和枯燥无味、缺乏实际效用的教条理论,有的是对基本法律概念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来自一线从业者所分享的鲜活实际的法律常识,以及与面临问题时可以直接翻卷索骥的解决办法。
增强精品意识
提升编辑竞争力
精品意识是图书编辑走精、专道路的必备条件。编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喜好,选择编一类或几类图书,做成自己的品牌。对于法律类图书编辑而言,法学专著、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实务操作、案例解读、法律文化和法律类域外译文等读物,都可能做成精品。编辑的精品意识在于充分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正视可挖掘的潜力,不要盲从,要找准方向,“一口井执着地挖下去”,不信它不出泉水。图书编辑的“精品”代表作就是职场竞争力,会使自己得到更多作者的青睐。
如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的《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一书的翻译者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正是看到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位编辑做的法律类图书后,才决定与这位编辑合作的。
增强市场意识
提升综合判断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不仅必须遵循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出版产业明显不同于其他经济产业之处。这一点也给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
“优秀的图书编辑能像发行人一样思考、规划、作决策。编辑在文学品位之外必须具备数学概念。”图书编辑要有市场意识,而市场显然是很难掌控的,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作为法律类图书编辑,面向高校学生策划编辑一些法学专著或考试用书是常规之举,无可厚非。但从出版市场和读者角度看,笔者认为学生只是读者中少之又少的一部分,或者说他们不是最优质的客户群。以笔者的从业经历来看,法律类图书真正的读者群在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学者和研究者。首先,法律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阅读、学习是他们工作的必需而非选择。再者,他们在选择图书时,先关注的是内容,其次才是价格。所以,法律类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进行市场区分和定位时,要有一定的判断力。 (李华鹏)
(作者单位:中国律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