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泉山区拆违从自搭违建开刀 赢得百姓点赞
违章搭建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疾。今年春节后,徐州市泉山区从辖区街道办事处的自搭违建开刀,掀起一场主动纠错的拆违风暴。
两个月自拆违建1.5万平方米
“这条路,过去就像扎了根松紧带。”4月21日,记者来到泉山区民安南路,和平办事处副主任张园如此形容。多年以来,13间卖水果、卖小吃的门面房“霸占”着这条路的正中央。如今,这些由办事处搭设的违建被铲平,“中梗阻”的道路终于通畅了。
类似的“官方违建”,泉山区还有不少。原本6米宽的段南巷被门店占去一半,再加上店外经营,百姓推车过去都不容易;光明东路附近的老小区居民停车难,道路东侧的违建却占了500平方米……去年底,泉山调查摸底发现,该区下辖的14个街道自搭违建共3万余平方米。
政府一边在拆违建,为何一边又私自建设呢?泉山区城管局副局长田文治道出其中缘由。原来,这些违建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属于“历史遗留”的特殊产物。“那时候街道创收渠道单一,经济来源主要靠‘亭棚经济’,他们找块空地建房出租,靠着租金填饱肚子。”田文治说,近些年城市发展快,这些违建日益成为矛盾焦点,也把棘手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拆,动了政府的“钱袋子”;不拆,百姓有意见,还造成其他拆违工作的被动。曾有乱搭建的居民反问:你们拆我的,为什么政府建的不拆?
“正人先正己,我们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让改革先从自身改起。”泉山区委副书记薛永告诉记者,他们根据房屋租赁合同的到期时间分步推进,最近两个月已拆除违建445间、约1.5万平方米;今年底前,他们还将再拆除3000至5000平方米,剩余部分则列入明年拆除计划。
拆迁腾出空间全部还给百姓
拆除违建后,泉山区没有重建开发再搞创收,而是把腾出的空间全部还给老百姓,让道路畅通,人心更顺。
在湖滨社区望湖路,政府拆掉40多间门面房,腾出一片数千平方米的空地,经过路面硬化处理,成为附近居民免费停车的场所。“现在家长接送孩子上学,再也不用堵成一锅粥了。”湖滨中心小学副校长张纪永的感受很深,之前的违建紧挨学校不到半米,而且不少商户做小餐饮,油烟味重、噪音也大,教室常年不敢开窗户。
这一切,随着拆违的推进,都成为历史。泉山区这次拆除的违建都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大多是简易棚,不仅影响出行和市容市貌,还带来防火等安全隐患。如今拆除后,主要用途是改善道路通行和作为停车场使用。住在湖滨社区近30年的张士明老人赞扬道:“变化很明显,这件事办到我们心头上了。”
百姓点赞,还要考虑商户的利益。记者发现,很多店老板是小本生意,也是周边的“老住户”。泉山区湖滨办事处城管科科长杨琛介绍,他们提前和商户沟通,表示到期的合同不再续租,同时帮助商户寻找附近农贸市场等安置点,并免收3个月租金。
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拆掉违建,对于办事处来说是断了一条财路。因为这些门面房都建在居民区,根本不愁租。田文治说,就在拆迁前的短暂空置时间里,还不断有人想要租用,可见其热度。他算了一笔账,这次第一批拆违涉及的5个办事处,每年共“损失”约200万租金收入,平均每家要40万元。
自断财路,办事处的经济靠啥发展?段庄办事处副书记张庆喜直言,当地和整个泉山一样,早已从“亭棚经济”转向税源经济。去年,办事处的税源收入达700多万元,远超租金收益。“我们不是看不上那些租金的‘小钱’,而是不能再抱着发展的老模式了。做好服务,才是我们最该干的事。”张庆喜说,那些违建的存在,表面上看增加了收益,其实背后的管理成本支出也不少,而如果因此失掉百姓支持,那才是最大的损失。
“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与民争利的事不能干,要多做为民让利的事。”薛永说,通过这次“自拆违建”,对党员干部也是一次触动,那就是要约束自身行为,时时刻刻想着以民为本,以服务赢得百姓信任。(王 岩)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