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河长+” 高淳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受到国办督查激励

21.05.2021  17:33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南京市高淳区成为我省唯一入选“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地方”。通报明确,将在安排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时适当倾斜,给予入选县(市、区)1000万元奖励,用于河长制湖长制及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高淳水系纵横,因水而兴,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全区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近三成。但一段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淳城镇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水质不稳定达标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大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河湖长制工作的推进,给河湖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从高淳区河长办了解到,通过健全河湖长制工作机构,全区形成区、镇(街)、村级368名河湖长工作网络,对境内344条河流、2座湖泊、16座水库及所有小微水体进行管理与保护。

  “随着石臼湖、漆桥河古柏段全面实行禁捕退捕,去年以来,我们将河长巡查与岸线长巡查护渔相结合,街、村干部和执法人员组成河长队伍,每天巡查不少于两次。”古柏街道总河长、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焕英表示,街道还成立了青水渔业公司,加强水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8名专业人员在河长制办公室指导下,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清理漂浮物。

  2018年前,高淳和交界的安徽省宣城市在固城湖域的协同治理方面阻力重重。经过不懈努力,两地树立“团结治水”理念,建立常态治理机制,开展集中式执法活动。高淳区与宣城市宣州区在水阳江出境断面合作建设水质自动监控站,共享监测数据,及时掌握跨界水环境状况和污染负荷变化情况。2018年5月,高淳区联合宣州区在调查摸底湖内养殖情况后,正式启动西南水域围网拆除工作。到当年底,1275.03亩围网全部拆除,共拆除竹竿1.1万余根。

  去年,面对史所罕见的大洪水,高淳各级河长强化实战能力,枕戈待旦战长堤。防汛风险排查密度持续加大,在重点圩堤每隔五六百米设置一个巡堤值守点,每个值守点安排不少于9人、分3组24小时不间断巡堤,每次巡逻间隔不超过半小时。既采取现代化的“大数据+网格化”模式,也有凝结古人治水智慧、沿用500年的“送水牌”巡堤法,最终实现“有大洪无大险”。

  高淳区河长办业务负责人介绍,为了系统治水,该区还开创协同模式严查死守,通过“河长+多部门”打通行政执法壁垒,“河长+检察官”打通违法责任壁垒、加大违法行为惩戒力度。

  制定《高淳区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整治规划》,为“河长+多部门”协同模式提供了政策动力。在区级河长工作部署下,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市管理等部门协同开展“清四乱”、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生态净水工程等。“河长+多部门”模式打破了水生态治理“九龙治水”困境,通过奖罚结合的灵活执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高淳通过“河长+检察官”协同模式实现“行刑衔接”,加大对破坏生态资源行为打击力度。固城湖渔业资源丰富,但非法捕捞影响其水生态环境。高淳区检察院积极参与渔政执法工作,联合法院、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协作机制,探索轻微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案件“认罪认罚认赔”的诉前督改办案模式,实现了惩治犯罪、修复公益、保障权益、节约资源的多赢共赢局面。

  得益于“河长+”协同模式,高淳区全方位落实水生态治理责任,实现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的和谐发展。(吴琼)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