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颤抖病”危害极大 南师大专家找到防控良方

01.10.2015  14:25

  中新网南京9月30日电(王秀良 顾伟)近年来,被称为“螃蟹抖抖病”的河蟹重大疫病“颤抖病”因发病后的死亡率高达70%-100%而备受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文教授团队围绕这一问题潜心研究十五载,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使得该病的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

  据了解,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或螃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也是江苏省渔业重要的支柱产业,每年仅江苏省产值就达200多亿,然而水产病害阻碍着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河蟹重大疫病“颤抖病”发病率为30%,死亡率高达70%-100%,发病时,死蟹堆积如山,养殖户欲哭无泪!给该产业带来重创。2008年该病被农业部列为《动物疫病名录》中。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文教授团队围绕这一生产实际急需解决的难题开展攻关,历经15年的探索和研究,明确了一种新型的水产病原——螺原体可以引起河蟹“颤抖病”,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水生甲壳动物及水域环境中发现螺原体,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王文教授多次以分会主席和特邀发言人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应邀为国际知名期刊撰写综述,她作为唯一的亚洲成员被邀请加入国际螺原体分类标准起草委员会,并被评选为亚洲支原体学会常务理事。

  十余年来,在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教育厅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这一水产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该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再到应用的系统研究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1/2是国际同领域排名前10%(SCI-Top)期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6项已获授权,另外两项在受理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订了水产养殖疾病测报技术规范;建立了河蟹螺原体病害的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出快速检测螺原体的试剂盒,筛选出有针对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建立了有效的河蟹螺原体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重点示范应用于南京、宝应、高邮、句容、兴化、常州、泗洪、苏州等市县,并在江苏其他市县及安徽、湖北、山东、广州等地推广应用,使河蟹螺原体性“颤抖病”的发病率降低到3%以下,累计示范应用面积120万亩,辐射推广面积200万亩。

  据悉,鉴于这一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地方经济做出的积极贡献,近日,王文教授团队的成果“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性颤抖病研究及防控”获得了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完)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