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养河,让新农村碧水长流
巨资整治的河塘,如何避免“边治理边污染”——
破解“垃圾围村”系列报道之三新华报业网讯 “费了大力气,投入几千万疏浚,最后发现,一些农村河塘却是‘久治不净’。尤其是那些流经几个村的河道,问题最严重。”面对记者,扬州邗江区蒋王街道农业中心主任钱永久提起以前的尴尬:我们沿着河做过一些调查,最后发现,河道疏浚后交给各村分段包干,但各村经济实力不均衡,很难做到每个村都将河道管护好。因为河水相连相通,一段河道环境治理不善还会连累其他河段,每年因河道管护造成的矛盾也非常多。
遇到类似问题的不仅是蒋王。这些年,我省持续投入巨量资金整治农村河塘,从苏南到苏北,河塘疏浚已成地方政府民生目录上的必答题。在把“一汪碧水”还给农村的同时,疏浚之后的长效管护则成了另一道难题。农村“当家河”如何才能清水长流?怎样避免陷入“边治理,边污染”的陷阱?
去年底,记者来到位于扬州西郊蒋王街道西部的赵家支沟河,这条河流经街道下辖的两个村,此刻一位身穿黄马甲的保洁员正撑着一艘小船在河道里边巡查边打捞垃圾。保洁员告诉记者,这条河的管护去年7月份被他所在保洁公司承包下来,按规定,一旦水面上有超过0.5平方米的漂浮物,他和公司都会被处罚。
原来,作为扬州农村河塘管护的试点,蒋王街道将其辖区11条共17.5公里的镇级河道的日常管护全部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投标,交给专业保洁公司全天候打理,而街道则负责对公司进行日常考核。新的运作体制下,一条河不再按村分段,日常管护的标准也得到了提高,现在保洁公司不仅打捞河道漂浮物、有害水生植物,清除浮萍、青苔等,河坡及河岸小道也做到了无垃圾物、无杂物。
“新模式运行不到半年,效果非常显著,周围老百姓也特别满意。”钱永久说,花的钱比以前多了些,但保洁标准提高几个层次,这些河道现在都堪称风光旖旎的景观河。
不仅在扬州,农村河道保洁市场化已成趋势。在南通海安,这里不仅把河塘的长效保洁发包给市场,更趟出“以河养河”的新路子。
虽是冬日,但走在海安洋港河岸旁,依然有成排的绿树低头俯立,偶尔冒出水面的小鱼正欢快地游着。“以前河两岸绿化很少,垃圾遍布,河水更是刺鼻难闻,现在整治后,河两边补栽不少景观树,吸引不少居民前来散步。”家住丽都嘉园的老人徐培珍感慨地说。
更大的秘密在水里——海安自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以河养河”生态保洁模式,将疏浚整治好的河道河塘承包给当地村民,他们通过保洁、种植、养殖,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其收入由承包人与所在村分成。白甸镇官垛村14组的钱春华是当地有名的“鱼老大”,他跟村里签了8年合同,承包水面保洁养鱼,第一年收入就突破10万元。如今,借“清水工程”的东风,他又投入10多万元,用于购买鱼苗。“河水干净了,养殖的鱼品质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让农村碧水长流,市场化的区域共治渐成趋势。“能领到这张执照可不容易。”近日,宜兴市万石镇的李建卫从工商局注册科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营业执照后,感慨地说。李建卫手中拿着的执照,是无锡市首家河道综合管理专业合作社的“身份证”。
37岁的李建卫从事河道疏浚工作已近10年。他发现,由于各地通常采取分段管理的模式,河道管理不仅花费大,且存在一定盲区。“为什么不能整合人才和设备,成立一个河道管理的专业合作社,对全市河道进行流域性的线型管理呢?”李建卫把这想法反映给所在地万石镇农服中心,很快得到当地工商部门支持。
如今,作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李建卫正着手组织镇上的农户,尤其是40后、50后剩余劳动力,大家通过合作整治河道来增收致富。目前全镇150多公里的河道已全部承包给李建卫的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有20多个农户。万石镇农经办负责人介绍,将来合作社的河道保洁业务还会向河道周边的绿化管护拓展,预计加盟农户可增加到70户左右。
河道长效保洁,清除旧垃圾只是“治标”,防控新垃圾才是“治本”。“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为了防范“边治理,边污染”,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镇南村采取村民自治办法,向乱扔乱倒垃圾行为说“不”。村里通过制定河塘管理公约,明确规定扒洗家禽、鱼内脏以及清洗带泥根的蔬菜、农具等不得下塘。村支部书记吕新头表示,改变村民陋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树立自我管理意识,爱塘惜水,不仅环境上清淤,习惯上更要“清淤”。无独有偶,江宁区淳化街道青龙社区则成立由12名党员组成的义务巡逻队,每天早晚巡视社区的河塘,劝阻村民丢弃垃圾,用队长徐大顺的话说:“不让政府花钱换来的成果‘打水漂’。”
本报记者 刘宏奇 李源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