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紧扣百姓需求抓民生建设

07.02.2015  12:16

  今年排出为民办实事项目121个,总投资近67亿元  

  沭阳县去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04亿元,同比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领跑苏北23县(市),居全省47县(市)第11位。该县已连续第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位居第47位。

  在1月中旬召开的沭阳县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全县民生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73.6%,比上年提升3.86个百分点;总投资达169.5亿元的100个“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实施到位。

  在新常态下,尽管财政运行趋紧、刚性支出增加,但民生支出优先、只能增不能降,这是我们坚持的底线。沭阳县委书记胡建军说,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政府财力有限,须紧扣多层面的百姓需求,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抓创业、促就业,这些年在沭阳一直被当作头等大事。

  走进该县“花木之乡”新河镇的豪杰干花厂,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在整理染过色的干花枝条。“理枝条、扎成把、装箱,活儿不重,一天挣五六十块钱,我在这厂干了近四年了。”维新村戴庄组74岁的徐增芳说。返乡创业的企业老板仲伟同说,目前企业用工200人,全部是村上的老人、妇女。新河镇党委书记袁堂初告诉记者,目前全镇仅花木及附属产品销售网店就达45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镇里常年对花农免费进行培训,并与金融部门协调办理创业贷款等。

  在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边缘乡镇高墟镇,去年专门开展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显身手”活动。据镇党委书记刘志义介绍,7600余名妇女由此掌握了网络销售、刺绣等技术,5200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

  沭阳城乡,就业创业氛围浓。近3年,该县约有5.5万人返乡就业创业,仅国家级沭阳经济开发区就吸纳了14.5万人就业。去年,该县还顺利通过了省级“创业型城市”验收。

  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县,最让193万人民牵挂的就是孩子的教育。这两年,沭阳县下大力气向“教育强县”目标冲刺。

  “以前这里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平房,漏雨不挡风,全是D级危房。”官墩中学校长仲东召指着一排排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说,“这几年,仅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据沭阳县教育局副局长葛恒军介绍,全县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77所,近五年的“校安工程”投入累计达14.05亿元。现在每所中小学每个班级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宽带网络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去年,沭阳高考成绩成功实现“五连增”,有15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人数位于全省前列;中考在校生巩固率93.4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今年还将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和教育现代化县的验收。

  沭阳县抓民生建设,始终紧扣百姓需求。为了摸清群众最需要什么,县领导深入街道、社区、乡间、企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前不久,县长卞建军来到位于新沂河南堤脚下的水利车队家属区,只见住着40多户人家的小区院子里污水横流,到处是垃圾、乱搭乱建、散养禽畜等。他立即要求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5天时间共拆除旱厕6个、清理垃圾20余吨,铺设道路100余米,粉刷墙面1200平方米,设置垃圾箱10个。在城区17个建成时间早、基础配套差的老旧小区,县里同时展开全面综合改造,惠及居民7846户。城区农贸市场、道路硬化、园林绿化、环卫基础设施配套等升级工程持续推进。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实施,提升百姓幸福感,增加社会认同度。去年,该县一举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初步验收和省级文明城市测评。“一件一件地落实,一年一年地干,让百姓的幸福底线越来越坚实!”胡建军说。今年该县为民办实事包含各类项目121个,总投资近67亿元。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本报通讯员 梁洪卫 吕述谡 严波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