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沭阳打造“德法同行”惠民工程 法治文化阵地广覆盖矛盾纠纷降下来
( 2015-11-19 )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地方新闻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张全连 程遥 舞蹈《盛世欢歌》、小品《我向婆婆道个歉》、花船戏《交通法规记心间》、诗朗诵《法治向我们走来》、音乐快板《德法进万家,幸福你我他》……近日,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建陵街道法治文化广场上举行的“德法同行大舞台”专场演出上,这些由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六五”普法以来,沭阳县委、县政府把孝德文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按照“贴近法治实践,贴近群众需求”原则和“一地一特色”要求,不断丰富“德法同行”内涵和载体,打造孝德、法治文化品牌。目前,全县建有孝德文化、法治文化广场(公园)120多个,德法同行文化街38个,孝德、法治长廊48个,孝法文化学习室1200多个,实现了法治文化阵地广覆盖。 政府推动 道德法律双熏陶 农村有了普法阵地,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就有了平台。 贤官镇2014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确立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发展重点镇。面对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大的现实情况,该镇在贤官小区内建立了崇孝广场,建有24孝故事雕塑,场内孝道知识长廊细说孝道历史沿革、孝子贤孙人物、新24孝知识和本镇孝星事迹,让群众耳濡目染受到道德和法律熏陶。 贤官镇党委书记陆周介绍,近期建成的法治广场设有法治格言、法治故事、经典案例区域和法律知识长廊,孝德模范人物雕像等,结合明年将建设的文明广场和发展广场,镇区将形成廉政、崇孝、法治、文明、发展五大主题板块。 沭阳县司法局局长刘永俭介绍,在政府推动下,通过挖掘基层资源,该县将法治宣传与弘扬传统孝德文化有机结合,采取文化搭台,法治唱戏,使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既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又在社会开花结果。 民间助力 公益传播人员多 距离县城10公里的龙庙镇沙埝村,由市政协退休干部、省第二届百佳孝星、孝德文化宣传志愿者陈国友创办的“崇孝苑”成为沭阳县德育基地,面积达800多平方米,藏书10000多册,涉及孝、德、法文化书画作品1000余幅,建有孝德文化墙100多米,坚持免费向群众开放,每年接待参观游客10万人次。 “创办崇孝苑不是赶时髦、做摆设,而是为了传播法治知识和道德精神,唤回村民的孝心和良知。”陈国友道出创办“崇孝苑”的初衷。2007年,退休回老家沙埝村定居的陈国友发现,子女不孝敬、不赡养老人而诉诸法院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于是,他拿出20多万元积蓄,收录了100多名书法家书写的孝德、法治格言、警句、诗词、楹联,60多块雕刻孝德、法治书画、人物故事、对联石碑,在自家院落创办了孝德文化大院。 此外,他还组织孝德文化业余文艺演出队,先后到如东、胡集、十字、万匹等30多个乡镇、工厂、20多所中小学,开展德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巡回展览孝德、法治书法作品,发放宣传资料,倡导大家做崇孝守法好公民。 “一雁领头,百雁齐飞。在沭阳,像老陈这样独立创办崇孝苑,热心传播孝德和法治的人远不止一个。”沭阳县法制宣传科科长李新伟说,胡集镇王开华创办的开华国学文化大院、南湖的“孝文化园”、马厂镇“德法说唱团”、建陵社区“德法活动室”等民间孝德法治文化阵地凝聚起推动“德法同行”活动正能量。 记者了解到,目前,沭阳县有孝德和法治文化宣传志愿者3000多人,义务传播孝德文化,提升了德法同行的品牌辐射效应。 实践引领 崇德尚法氛围浓 “李所长,您为我评评理,3个没良心忤逆子为拆迁款弄得我无家可归。”10月9日,龙庙镇红河村83岁的老人钟大财来到龙庙司法所,请所长李明主持公道。 “您别着急,有事慢慢说。”李明劝慰道。原来,老人房屋因修建国道拆迁,3个儿子为拆迁赔偿款分配不公闹得不可开交,将父亲拒之门外。 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后,李明立即赴红河村把钟老的3个儿子请到“崇孝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席话说得3个儿子满面羞愧。随后签订赡养协议,并将老人接回家中。 梦溪街道仁巷社区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居委会主任汪正明介绍,社区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孝德文化大讲堂”,有社区文化宣传志愿者、社区法律顾问参与,内容涉及技能培训、邻里和睦、政策法规宣讲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勤俭廉政的朴素乡土文化得以传承。 在“德法同行”惠民活动中,沭阳县司法局还常态化开展“电影进乡村”活动。今年以来,先后组织放映队深入村(居)放映涉及孝德、法治电影和宣传片100多场,观看人数达10万多人次。开办孝德、法治文化讲堂3500多次,受教育群众达30万余人次。全县共受理矛盾纠纷1992件,调解成功1987件,其中涉及赡养老人、婚姻家庭的矛盾纠纷仅429件,比去年同期下降40%,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