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县传统民俗揉花庆元宵 一样元宵别样景
中新江苏网徐州3月5日电(朱志庚 张建设)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又是一年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赏明月,元宵节的这些主要传统习俗还在人们的节日生活中不断地延续着,但是江苏沛县安国镇的居民对于元宵节的期待却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安国镇的许多居民来说,同是一个元宵节,却有着不同的期盼,传统民俗的揉花表演就是人们最值得期待的活动。
沛县安国镇素以“一帝三丞相,五里三诸侯”闻名遐迩,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历来被人们称为“历史文化名镇”,勤劳智慧的安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每年元宵节的揉花就是民俗百花园中的的一朵奇葩。
揉(rou ,方言,意为甩动和旋转)花,据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人民生活中没有大型焰火燃放,群众就因陋就简,利用一些简易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以及废品,凭借智慧和力量,神奇般燃放出七彩焰火,来庆祝一年一次的元宵。
晚上7时许,圆月初上,镇区的十字路口,揉花队闪亮登场,他们都是身强力壮的中青年汉子,参与操作的队员多者10人,少则也有6人。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把捣碎的废铁锅的碎片、铜条、铅条以及硫磺火药分门别类的包装好,然后一层层地按顺序码放在一个自制的铁笼中,笼子里放些易燃的木炭、稻草,铁笼一端拴上绳子,绳子的一端连接手腕粗的木棒上端,木棍的下端放在一个石臼中。笼中的木炭点燃后,随着木棍的摇动,铁笼贴于地面缓缓旋转,然后逐渐加速。木棍由一个力气最大且富有经验者掌握,其余的体格健壮的人员在周围共同发力,在有节奏的号子声下,统一有规律的摇动,随着摇杆的晃动,转动的铁篮中的火势逐渐旺盛起来,火借风势,铁篮烧的通红,这时陆续有一些溶化的金属液体从篮中甩出,撞击在地面上形成团团火花,煞是好看。对揉花比较内行的一青年人说,那蓝色的花串是甩出铜条溶化的,白色的是铝条形成的,红的花串是旧锅铁。几种颜色交相辉映,呈现壮观的五彩斑斓的色彩。
在观众阵阵呐喊和助威声中,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只见数位年轻人共同发力,快速旋转的铁篮变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环,随着铁篮转动的速度越快,甩出的金属光点愈加稠密,撞击到地面上变成一道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花串。伴随着串串花束的飞溅,传统揉花表演把乡间元宵之夜装扮地绚丽多彩。
揉花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甩出的金属液体具有高温,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揉花对场地要求要足够大,再就是揉花讲究的是团队协作,要求参与人数较多,另外就是一些必备的材料难以寻觅,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元宵节揉花渐渐地在城乡消失。直到四十多年后的2010年,生活富裕起来的安国镇村民张洪波、张虎等人认为民间的传统揉花无疑是一宗即将消失的传统民俗活动,不应该在这一代人中“断链”,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请本村年长的老年人回忆揉花的要领和配方,并加以适当的改进,从2010年元宵就开始试验,在2011年元宵节的民俗活动表演中大获成功,吸引了省、市、县的多家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随后就有山东、河南等地前来学习和邀请他们揉花队前去进行表演。
一轮揉花下来,队长张虎喘息未定,他带有几分遗憾说:“这一篮的出花率不高,主要是现在很难找到质量好的废旧铁锅了,铁锅碎片质量直接影响到火花的明亮度和凝固时间。”但让揉花队员兴奋的是,在上千名观看群众的掌声和呼喊中,他们不得不再加揉了一篮,虽然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但神情中透露出成就感带来的快乐。
元宵更胜春节好。今年元宵节的揉花活动,不只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还有沛县城区和附近矿区专程来观看的人们一饱眼福,就连山东济宁、枣庄的群众也慕名赶过来观看。
据了解,在沛县安国镇揉花队的带动和影响下,沛县的朱王庄、鹿楼和丰县的首羡镇的一些村庄也开展了元宵节揉花活动。(完)
编辑:枫桥